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機十九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機十九條詳解
起源與意義
病機十九條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核心理論之一。這十九條論述將臨床常見症狀與臟腑、六淫病因系統性地聯繫起來,建立了中醫辨證的基本框架。其價值在於將複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簡明的病理機制,為後世中醫辨證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具體內容解析
五臟病機
-
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
- 解釋:凡是由風邪引起的肢體震顫、頭暈目眩等症狀,多與肝臟功能失調有關。肝主疏泄,藏血主筋,其性主動,與風相應。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時,易出現此類症狀。
- 臨床表現:包括但不限於帕金森氏症、眩暈症、高血壓性頭暈等。
-
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
- 解釋:寒性收引導致的肢體拘急、筋脈攣縮等症狀,多責之於腎陽不足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一身之陽氣,腎陽虛衰則寒從內生。
- 臨床表現:可見於風濕性關節炎、雷諾氏症等。
-
諸氣膹鬱,皆屬於肺
- 解釋:氣機鬱滯、胸悶氣促等症狀,多與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有關。肺主氣,司呼吸,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。
- 臨床表現:如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統疾病。
-
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
- 解釋:水濕停聚導致的浮腫、腹脹等症狀,多因脾失健運所致。脾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水濕內停。
- 臨床表現:包括水腫、腹水、肥胖等代謝性疾病。
-
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
- 解釋:疼痛、瘙癢、瘡瘍等症狀,與心主血脈、主神明的功能相關。心火亢盛或心血不足均可導致此類症狀。
- 臨床表現:如帶狀皰疹、神經性皮炎等。
上下病機
-
諸厥固洩,皆屬於下
- 解釋:厥逆(四肢厥冷)、二便不通或失禁等症狀,多與下焦(肝腎)功能失常有關。
- 臨床表現:包括休克、尿失禁、便秘等。
-
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
- 解釋:痿證(肌肉萎縮無力)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,多與上焦(心肺)功能失調相關。
- 臨床表現: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、慢性心衰等。
六淫病機
-
諸熱瞀瘈,皆屬於火
- 解釋:高熱伴神昏、抽搐等症狀,多因火熱之邪所致。火性炎上,易擾神明。
- 臨床表現:如高熱驚厥、腦炎等。
-
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
- 解釋:牙關緊閉、全身顫抖如喪失神志等症狀,也屬火邪為患,多為實火或虛火上炎。
- 臨床表現:如破傷風、高熱寒戰等。
-
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
- 解釋:項背強直、肌肉痙攣等症狀,多因濕邪阻滯經絡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頸椎病、落枕等。
-
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
- 解釋:氣逆上衝的症狀如嘔吐、咳喘、呃逆等,多因火性炎上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胃食道逆流、支氣管哮喘等。
-
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
- 解釋:腹部脹滿膨隆,多因熱結腸腑,氣機壅滯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腸梗阻、肝硬化腹水等。
-
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
- 解釋:煩躁不安、狂躁妄動等精神症狀,多因火熱擾神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躁鬱症、精神分裂症等。
-
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
- 解釋:突然發作的肢體強直、拘急等症狀,多因風邪致病,風性善行而數變。
- 臨床表現:如中風後遺症、癲癇等。
-
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
- 解釋:腹中鳴響、叩之如鼓等症狀,多因熱邪壅滯,氣機不暢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腸脹氣、消化不良等。
-
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
- 解釋:足部腫痛、酸楚不安等症狀,多因火熱之邪流注下焦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痛風、丹毒等。
-
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
- 解釋:身體扭曲反張、排泄物渾濁等症狀,多因熱邪熾盛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腦膜炎、泌尿系統感染等。
-
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
- 解釋:排泄物清稀透明、溫度偏低等症狀,多因寒邪致病。
- 臨床表現:如慢性腹瀉、虛寒性白帶等。
-
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
- 解釋:嘔吐酸苦、急迫腹瀉等症狀,多因熱邪內蘊,胃腸功能紊亂所致。
- 臨床表現:如急性腸胃炎、食物中毒等。
理論發展與應用
病機十九條不僅是症狀分類的綱領,更發展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工具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為精細的辨證體系,如臟腑辨證、六經辨證等。在臨床應用時,需注意:
- 整體辨識:症狀往往錯綜複雜,需綜合分析,不可機械對照。
- 虛實辨別:同一症狀可能有虛實不同病機,如"諸逆衝上"既可因實火,也可因虛火上炎。
- 標本兼治:在針對病機治療的同時,需考慮患者體質等根本因素。
這十九條病機體現了中醫學"司外揣內"的診斷思維,通過外在症狀推測內在病機,至今仍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重要橋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