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奔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奔豚
病名溯源 奔豚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奔豚氣病脈證治》,其記載:「奔豚病,從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發作欲死,復還止。」該病又稱「賁豚」、「奔豚氣」,為中醫特有的病證名稱。
病證特徵
- 典型症狀:
- 自覺氣從少腹上衝胸咽
- 發作時伴窒息感、瀕死感
- 可自行緩解,反覆發作
- 伴隨症狀:
- 心悸不寧
- 腹脹腹痛
- 煩躁不安
- 發作特點:
- 呈陣發性
- 夜間多發
- 情緒誘發
病因病機
- 核心病機:
- 衝脈氣逆:《難經》云「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」
- 肝氣上逆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挾衝氣上逆
- 主要病因:
- 情志因素:驚恐憂思損傷肝腎
- 寒邪內侵:下焦受寒,引動衝氣
- 陽虛水泛:腎陽不足,水寒之氣上衝
- 病位關聯:
- 與肝、腎、衝脈關係密切
- 涉及心、脾功能失調
證候分型
- 肝鬱氣逆型:
- 每因情緒波動誘發
- 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
- 寒水上衝型:
- 畏寒肢冷,小便不利
- 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
- 陽虛氣逆型:
- 腰膝酸軟,神疲乏力
- 舌胖淡,脈沉弱
經典治療
- 方劑應用:
- 肝鬱型:奔豚湯(李根白皮、黃芩等)
- 寒水型:桂枝加桂湯
- 陽虛型: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- 針灸療法:
- 主穴:關元、氣海、公孫、內關
- 配穴:太衝(瀉)、三陰交(補)
- 導引按蹻:
- 摩少腹,推任脈
- 按揉湧泉引火歸元
古籍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詳載:「奔豚氣上衝胸,腹痛,往來寒熱,奔豚湯主之。」
- 《諸病源候論》補充:「夫奔豚氣者,腎之積氣,起於驚恐憂思所生。」
-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奔豚發作,皆因汗後心虛,或驚恐得之。」
現代闡釋
- 對應病症:
- 腸易激綜合徵
- 焦慮症軀體化表現
-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
- 機理研究:
- 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關
- 可能涉及內臟-軀體反射異常
- 臨床觀察:
- 多見於更年期女性
- 與腸道菌群失衡可能相關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