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箍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箍藥,又稱圍藥,為中醫外科常用之外治法,屬方劑學名詞。其法以藥泥環敷腫瘍四周,形如箍圍,故名。此術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之旨,通過藥性由外透內,以達束毒截邪、引邪外透之效。

作用機理

箍藥之效,首重「束毒」與「透邪」。

  1. 束毒固邪:以藥性收斂之能,約束瘡毒,防其四散走竄。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言:「瘡勢雖凶,若得箍藥圍定,則毒不橫行。」
  2. 促膿托毒:通過藥力溫通,使瘡形高突,加速膿液凝聚,助其潰破。如陽證用金黃散,借辛散之性開泄腠理;陰證用回陽玉龍膏,以溫熱酒調敷,振奮陽氣。
  3. 行氣活血:藥泥敷布可刺激局部經絡,調暢氣血,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氣血得通,則腫自消。」

臨床應用

1. 辨證選方

  • 陽證(紅腫熱痛):多用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,佐蔥汁、菊葉汁調敷,取其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。
  • 陰證(漫腫無頭、皮色不變):選回陽玉龍膏(草烏、乾薑、赤芍等),以熱酒調敷,溫經散寒,化瘀通絡。
  • 半陰半陽證:可選沖和膏(紫荊皮、赤芍等),酒醋調敷,和營軟堅。

2. 調敷之法

  • 介質選擇:陽證多用植物鮮汁(如絲瓜葉搗汁)或麻油,以助藥性滲透;陰證則重用酒、醋,增強溫散之力。
  • 敷藥厚度:需保持藥泥濕潤,乾則更換,以維持續藥力。

3. 適用階段

  • 腫瘍初起:促其消散,若已成膿則助其局限。
  • 潰後餘腫:縮小瘡面,加速癒合。

理論淵源

此法與《劉涓子鬼遺方》「敷貼」一脈相承,後世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發展,強調「圍藥之設,乃外科第一要法」。其核心在於「以藥性之偏,糾病勢之偏」,結合經絡理論,使外治與內治相呼應。

箍藥之妙,在於因地制宜,隨證變通。如瘡勢散漫,可加重收斂之品(如五倍子);若毒盛未潰,可佐穿透之藥(如白芷、天花粉)。此皆顯中醫外科「辨證施治」之精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