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箍圍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箍圍藥

箍圍藥,又稱「圍藥」,為中醫外科常用之外治法,古稱「敷貼」。其名源於操作時將藥粉調製成膏狀或糊狀,敷於瘡腫周圍,使藥物環繞患處如桶箍之狀,故而得名。此法主要用於瘡瘍初起或已成膿之症,旨在箍聚毒邪、收束瘡根,防止邪毒擴散,並促進瘡毒局限化或消散。

源流與理論依據

箍圍藥之應用,可追溯至古代中醫外科典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疏通氣血」「祛邪外出」之原則,為外治法奠定基礎。後世醫家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圍藥之用,強調其「束毒拔毒」之效,尤適用於癰疽發背、疔瘡腫毒等症。中醫認為,瘡瘍之形成多因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,而箍圍藥能通過藥性作用,調和局部氣血,達到「結者散之,熱者清之」的效果。

藥物組成與分類

箍圍藥的配方依藥性可分為三類:

  1. 寒性箍圍藥:如金黃散、玉露散,主用於紅腫熱痛之陽證,具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之效。
  2. 溫性箍圍藥:如回陽玉龍膏,適用於瘡腫不紅不熱之陰證,能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。
  3. 消散性箍圍藥:如沖和膏,用於半陰半陽之證,可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。

藥物多選用辛香走竄或清熱解毒之品,如大黃、黃柏、白芷、乳香、沒藥等,研末後以醋、蜜、酒或蔥汁調敷,以助藥力滲透。

作用機制

箍圍藥之效,在於「截、拔、收、散」四法:

  • :阻截毒邪蔓延,防止病情擴散。
  • :提膿拔毒,促使瘡毒外泄。
  • :收束瘡根,縮小腫勢。
  • :行氣活血,消散瘀滯。

其作用與經絡理論密切相關,藥物透過皮膚吸收,直接作用於患處,調節局部氣血運行,並藉藥性之寒熱溫涼,糾正陰陽偏盛。

臨床應用

箍圍藥多用於癰、疽、疔、癤等外科疾病,具體適用情況如下:

  • 瘡瘍初起:紅腫未潰時,敷之可促其消散。
  • 膿成未潰:圍敷瘡周,助膿液局限,避免毒散內陷。
  • 潰後餘腫未消:殘留硬結時,可續用箍圍藥以化殘毒。

操作時需依據瘡形大小,均勻敷貼,中留頂部以便排膿。若瘡毒已深或伴隨全身症狀,則需配合內服藥或其他外治法治療。

與其他外治法的區別

箍圍藥不同於「貼敷藥」或「膏藥」,其特點在於環形敷布,側重「圍聚」之力;而貼敷藥多覆蓋全瘡,膏藥則以黏附固定為主。三者各有所長,臨床常配合使用。

箍圍藥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之智慧,其運用靈活,需辨證選藥,方能發揮「箍毒不使散越」之效,為中醫外科特色療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