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孤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孤臟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孤臟」一詞具有特定的內涵,主要用以描述脾臟與腎臟的生理特性及其在臟腑關係中的獨特地位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並透過後世醫家的註解進一步闡釋,以下分述其兩種涵義:

一、指脾臟

脾在五行屬土,位居中焦,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言:「脾脈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傍者也。」此處「孤臟」強調脾臟的特殊性:

  1. 不獨主一時
    五臟應四時,肝主春、心主夏、肺主秋、腎主冬,各有所屬時令。而脾脈雖屬土,卻不獨主某一季節,而是分散於四季之末(每季最後十八日),故稱「孤臟」。張誌聰註解指出,脾土之氣貫通四時,滋養肝、心、肺、腎四臟,猶如中央樞紐灌溉四方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脾主運化,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,布散全身,故《內經》稱其「灌四傍」。若脾失健運,則四臟失養,可見倦怠、腹脹、痰濕等症,反映其「孤臟」維繫整體的重要性。

二、指腎臟

《素問·逆調論》提出另一觀點:「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栗。」此處以陰陽平衡論述腎臟的「孤臟」屬性:

  1. 陰陽關係
    肝為厥陰含少陽之氣(一陽),心為純陽之臟(二陽),而腎為純陰之臟(一水)。當腎陰不足時,難以制衡肝、心之陽火,導致虛熱內生,出現「不能凍栗」(畏熱煩躁)之象。此處「孤臟」凸顯腎水在陰陽調節中的孤立性。
  2. 腎主水的功能
    腎為水臟,主司水液代謝,與心火相濟。若腎陰虧虛,水火不交,則可能引發失眠、盜汗等症,進一步體現其「孤臟」在維持陰陽平衡中的關鍵角色。

總結

「孤臟」一詞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雙重意涵:

  • 脾為孤臟:強調其不主一時卻滋養四臟的中央地位。
  • 腎為孤臟:反映其陰性本質與調和陽臟的平衡作用。
    此概念不僅揭示臟腑功能的特殊性,更體現中醫整體觀中「居中為要」「陰陽互根」的哲學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