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孤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孤穴

孤穴,指位於人體正中線上的單一穴位,因其位置獨特,不與其他穴位成對出現,故稱「孤穴」。此概念最早見於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《千金翼方》,其中〈針邪鬼病圖訣〉提及:「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,針兩穴;若是孤穴,即單刺之。」意指若穴位成對分布於四肢,則需雙側取穴;若為正中線上的孤穴,則僅需單刺一穴即可。

孤穴的特性與應用

  1. 位置特點
    孤穴多位於人體前後正中線,如任脈、督脈上的穴位。任脈行於胸腹正中,督脈行於背部正中,兩脈穴位皆為單一分布,例如任脈的「膻中穴」、督脈的「百會穴」,均屬典型的孤穴。
  2. 針刺原則
    根據《千金翼方》所述,針刺孤穴時無需配伍對側穴位,僅需單獨施針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辨經取穴」的思想,強調根據經脈循行與病症特點選擇穴位,而非機械式雙側取穴。
  3. 臨床意義
    孤穴多與臟腑氣機調節密切相關。例如:

    • 膻中穴:為「氣會」,主治胸悶、氣逆等氣機不暢之症。
    • 百會穴:位於巔頂,為諸陽之會,可升提陽氣、醒腦開竅。
      此類穴位因其居中調和的特性,常作為調理陰陽氣血的關鍵。

孤穴與經絡理論

中醫認為,正中線上的孤穴為經脈交會或氣血匯聚之處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兩脈穴位雖孤,卻能統攝全身陰陽。例如:

  • 神闕穴(臍中):屬任脈,為先天精氣所存之處,常用於溫補元陽。
  • 大椎穴:屬督脈,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,可疏解表邪、清熱通陽。

總結

孤穴雖為單穴,但其臨床價值不容忽視,體現中醫「以少御多」的治療智慧。透過精準取穴,可有效調動經氣,達到平衡陰陽、疏通經絡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