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孤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孤漿

孤漿,亦稱「胞漿」或「胎漿」,為中醫婦科名詞,指妊娠期間胞宮內所蓄之液體,即現代醫學所謂「羊水」。此名首見於《脈經》,其載:「婦人懷軀六七月暴下餘水,其胎必依而墮。此非時,孤漿預下,氣血皆虛故也。」意指妊娠六七月時,若突然大量排出羊水,則易致胎元不固而墮,此因氣血虛弱,無法攝養胎胞所致。

中醫理論與孤漿之關係
中醫認為,孤漿與胞宮、衝任二脈及氣血密切相關。正常妊娠時,孤漿由母體氣血所化,並賴腎氣與衝任之固攝以滋養胎元。若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腎氣虧虛,衝任不固,則孤漿失於統攝,可能非時而下,此即「孤漿預下」。此現象多伴隨小腹下墜、腰痠乏力等氣虛下陷之證,嚴重者可致胎漏、胎動不安,甚至墮胎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弱:母體氣血不足,無力固攝胞宮,致孤漿外溢。
  2. 腎氣虧虛:腎主生殖,若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,腎氣不固,則胞宮失於溫煦攝納。
  3. 衝任不調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二脈虛損或受外邪侵擾,可致孤漿不穩。

古籍論述
除《脈經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:「妊娠血氣虛弱,不能養胎,則胞漿漏下。」強調氣血充盛為安胎之關鍵。另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腎虛則胞脈無力,胎元不固。」進一步闡明腎氣與孤漿穩固之關聯。

與現代醫學之對照
孤漿相當於羊水,其過早破裂(即「早破水」)與中醫所述「孤漿預下」相似。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與臟腑功能,認為此症不僅為局部病變,更反映母體內在失衡,故治療上常以補氣養血、固腎安胎為主,如方用「泰山磐石散」或「壽胎丸」加減。

總結
孤漿為中醫對妊娠羊水的獨特認識,其異常排出多因氣血腎虛,衝任失固所致。透過調理內在機能,可助維持胎孕穩定,體現中醫「治本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