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孤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孤拐

孤拐為中醫骨名,指足部外踝骨,亦稱「核骨」。此部位屬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於《黃帝內經》及歷代醫籍中多與經絡循行、筋骨損傷及氣血運行相關聯。

從解剖而言,孤拐為腓骨下端隆起之處,與脛骨下端共構踝關節,主司足部側向穩定。中醫理論視其為「筋骨相合」之要點,與肝腎二臟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下出外踝之前」,故外踝病變常反映膽經氣血失調,或肝腎虧虛所致筋骨失養。

臨床上,孤拐部位易因跌撲損傷或風寒濕邪侵襲,出現腫痛、扭挫傷,甚或骨折。古籍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,外踝傷損須辨氣滯血瘀或經絡閉阻,治法包括手法復位、針灸通絡,或內服活血化瘀方藥如復元活血湯。此外,孤拐周邊穴位如「崑崙」(膀胱經)、「懸鐘」(膽經),亦常用於調治足踝疾患及下肢氣血不暢之症。

於診斷上,孤拐形態異常(如先天性畸形或陳舊性損傷)可為體質偏頗之徵象。如外踝粗大者,或提示痰瘀互結;若久病見孤拐周圍肌萎,多屬肝腎不足、筋脈失濡。此皆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辨證思路。

總此,孤拐雖為局部骨名,然其生理病理均與整體經絡臟腑相繫,為中醫傷科及內科調治之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