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孤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孤腑

孤腑為中醫學特有之名詞,專指三焦。《靈樞·本輸》明確記載:「三焦者……屬膀胱,是孤之腑也。」此論述揭示三焦於臟腑體系中之特殊性。

三焦之定位與功能
三焦屬六腑之一,然其形態與功能有別於其他五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)。《類經》張景嶽註解:「於十二臟之中,惟三焦獨大,諸臟無與匹者,故名曰是孤之腑也。」強調三焦無匹配之臟,且其結構涵蓋上、中、下三部,統司全身氣化與水液代謝。

  1. 形態特徵
    三焦無具體形質,乃「有名無形」之腑。《難經·二十五難》云:「心主與三焦為表裏,俱有名而無形。」其功能體現於整體氣機運作,而非局限於單一器官。
  2. 分部與生理作用

    • 上焦:橫膈以上,主司「宣發」,如霧露之溉,推動衛氣與營氣布散,涉及心肺功能。
    • 中焦:橫膈至臍,主「腐熟水穀」,如漚漬之狀,為脾胃運化之樞紐,化生氣血津液。
    • 下焦:臍以下,主「滲泄」,如瀆之決瀆,統籌腎、膀胱、大腸之排泄功能。
  3. 氣化與水道
    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總領氣化與水液運行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其「水道出焉」,意指三焦通調水道,協調肺、脾、腎等臟腑完成水液代謝。

孤腑之理論意義
三焦之「孤」性,反映中醫臟腑理論中「功能系統」之概念。其雖無形質可循,卻統合多項生理活動,成為聯繫各臟腑之樞紐。歷代醫家如李杲、葉桂等,皆重視三焦氣化對疾病之影響,尤其於溫病辨治中,三焦辨證更為關鍵綱領。

此獨特之腑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功能論」之結合,亦為臨床調理氣機、疏通水道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