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垢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垢胎
垢胎,又稱「盛胎」或「激經」,為中醫婦科名詞,指婦女受孕後,仍按月行經,但胎兒正常發育,至期而產的現象。《本草綱目·論月水》記載:「有受胎之後,月月行經而產子者,是謂盛胎,俗名垢胎。」此現象雖看似月經來潮,實則與常規妊娠閉經不同,屬特殊生理表現。
中醫病機與解釋
- 氣血充盛:
中醫認為,垢胎多因孕婦氣血旺盛,血海充盈,胎元穩固,故雖有少量經血外溢,但不礙胎氣。此類孕婦體質多偏陽盛,陰血充足,經血循常道而下,然胎元得固,故無損妊娠。 - 衝任不固:
部分情況與衝任二脈調節失常相關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衝任之氣未因妊娠完全內聚以養胎,則餘血可隨月而下,形成垢胎。此現象多見於妊娠初期,隨胎體漸長,氣血漸聚於胞宮,經血自止。 - 血熱或血瘀:
若孕婦素體血熱,或兼夾瘀滯,熱迫血行,或瘀阻胞絡,亦可導致妊娠後經血不絕。然此類情況需與胎漏(先兆流產)鑒別,垢胎之血量較少,周期規律,且胎象平穩。
與相關名詞辨析
- 激經:與垢胎同義,強調妊娠後經血「激發」而下的特徵。
- 胎漏:屬病理性出血,量少淋漓,無周期規律,多伴腰痠腹痛,恐傷胎元,與垢胎之生理性經行有別。
- 盛胎:突顯氣血旺盛而胎不受損之意,為垢胎之雅稱。
古籍記載與論述
除《本草綱目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受孕經血仍行,名盛胎,以血盛故也。」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強調,垢胎若無他證,不可妄用止血藥,恐擾動氣血,反傷胎元。
垢胎雖屬特殊生理現象,然中醫重視辨證,若兼見色質異常、腹痛不適,或出血量多,則需進一步探究是否夾雜病機。歷代醫家多主張,無需過度干預,但須密切觀察,以確保胎孕安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