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狗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狗癲

狗癲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「六畜癇」分類,其特徵為發作時患者聲如犬吠,故名。《外臺秘要》卷十五載:「狗癲則狗吠」,明確指出此病與聲響特徵之關聯。此症歸於癲癇範疇,然中醫理論中,「癇」與「癲」時有混稱,然細究之,癇多指發作性神昏肢搐,癲則涵蓋精神異常,狗癲則偏屬前者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狗癲之發,多與風、痰、驚、瘀相關。肝風內動,痰濁蒙蔽清竅,或驚恐傷神,氣機逆亂,皆可誘發。其病位主要涉及肝、心、脾,肝主筋,風動則筋攣;心主神明,痰擾則神昏;脾虛生濕,濕聚成痰,痰隨氣逆,上壅腦絡,發為癇證。

臨床表現
發作時突然昏仆,四肢抽搐,喉中發出犬吠樣聲響,目睛上視,口吐涎沫,移時甦醒,發後多感疲憊,或伴頭痛。發作頻率與體質、調攝相關,或數日一作,或經年一發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痰閉阻:發作時喉中痰鳴,聲如犬吠,面青肢搐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  2. 肝火夾痰:發作急躁,吠聲洪亮,面赤口苦,便秘尿黃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3. 瘀阻腦絡:發作時吠聲低沉,頭痛固定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以熄風化痰、開竅定癇為主,依證型佐以清肝、化瘀等法。傳統方劑如 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化痰熄風,或 風引湯(《金匱要略》)清熱鎮驚;若瘀象明顯,可合用 通竅活血湯(《醫林改錯》)。針灸常取 鳩尾、豐隆、太衝 等穴,以調氣豁痰。

狗癲之記載,反映了中醫對癇證觀察之細微,結合六畜聲息以辨病機,體現「取象比類」之思維。此症雖臨床少見,然於古籍論述中,可見其與臟腑、經絡理論之深刻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