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鉤吻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鉤吻中毒
鉤吻中毒乃因誤食鉤吻所致之劇毒病證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解毒諸候》。鉤吻,別名斷腸草、胡蔓藤、爛腸草、黃藤、毒根等,性味辛、苦,大毒,歸肝、脾經,其全株含鉤吻鹼(gelsemine)等生物鹼,毒性極強,誤食少量即可致命。
中毒癥候
誤食鉤吻後,毒邪迅速內侵,初見口咽及脘腹燒灼劇痛,嘔吐流涎,吞嚥困難,或見腹脹泄瀉,此乃毒熱熾盛,灼傷脾胃之象。繼則毒邪上擾清竅,可見眩暈頭痛,言語蹇澀;毒邪流竄經絡,則肢體麻木無力;若毒陷心包,引動肝風,則見驚厥抽搐,甚則氣血逆亂,陰陽離決而亡。
中醫治法
救治鉤吻中毒,當急以解毒排毒為要,傳統中醫多採用以下方法:
- 催吐導瀉:毒初入胃,尚未深陷者,可急以鹽湯探吐,或以大黃、芒硝通腑瀉毒,使邪從下出。
- 清熱解毒:
- 民間驗方:灌服大量生油或豬油以護胃解毒,並取蕹菜汁、金銀花、細葉黃梔子、茅根等煎湯頻服,以清熱涼血。
- 動物鮮血:如白鴨血、白鵝血、羊血等,傳統認為可吸附毒素,緩解毒性。
- 方劑應用:
- 通腸解毒湯:以瀉下解毒為主,適用於毒邪內結者。
- 白礬湯:白礬酸澀,能解諸毒,可與其他解毒藥同用。
- 參考古籍:《本草綱目》卷四記載解鉤吻毒之藥,如薺苨汁、葛根汁、蔥汁、桂汁等,皆可隨證選用。犀角(今多以水牛角代)清心解毒,亦為古法所重。
病機探討
鉤吻毒性峻烈,其邪多從口入,先犯脾胃,繼則內攻臟腑,上擾神明,終致氣血敗亂。中醫認為,其毒屬火熱穢濁之性,易傷陰耗氣,故救治時除解毒外,亦需顧護正氣,防其脫竭。歷代醫家所傳諸法,皆以阻毒吸收、促進排泄、中和毒性為原則,可資臨證借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