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鉤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鉤鐮

鉤鐮為傳統中醫眼科手術器械之一,形制精巧,多以鋼鐵鍛造而成,長約二寸餘(約6至7公分),其前端呈彎鉤狀,刃口鋒利,專用於鉤割眼部病理性組織,如攀睛胬肉、翳膜及黏連之膜狀物等。此器械見載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,屬中醫外科與眼科手術之重要工具,反映古代中醫於精微手術領域的技術成就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攀睛胬肉之割治
    攀睛胬肉(翼狀胬肉)多因風熱外襲、心肺積熱,或長期日照、風塵刺激,致白睛表層增生赤脈胬肉,漸侵黑睛。鉤鐮用於鉤起胬肉根部,配合鋒針割除,袪除瘀滯以復氣血通暢,符合「宛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  2. 翳膜割除
    黑睛生翳(角膜混濁)或黏連性白膜(瞼球黏連),若日久不消,可阻礙神光發越。鉤鐮能精細分離黏連組織,避免損傷健康眼絡,術後常輔以清熱退翳藥如《銀海精微》記載之拔雲散外敷,助翳障消散。
  3. 手術與內治結合
    中醫強調「外治有形,內調氣血」,鉤鐮手術後多配合內服湯藥,如梔子勝奇散清肝肺之熱,或托裏消毒散益氣生肌,以標本兼顧。

歷史淵源與技術特點

鉤鐮之設計契合「微創」理念,其彎鉤弧度便於深入眼瞼細隙,操作時需手法穩準,避免傷及血絡。《目經大成》提及「鉤割之際,輕重得宜」,顯示古代醫家對器械使用之嚴謹。此器械亦見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,列為金針撥障術之輔助工具,用於鬆解頑固性目翳。

鉤鐮的應用,體現中醫「金篦決目」的傳統技藝,結合針灸與外科手法,為古代眼科重要治療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