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鉤割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鉤割法

鉤割法為中醫傳統眼科手術技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眼部贅生組織或異常增生之病變,如「攀睛胬肉」(翼狀胬肉)、息肉、癰腫等。此法最早見於唐代王燾《外臺秘要》卷二十一,屬古代中醫外治術的重要組成部分,強調以器械直接處理病灶,達到祛除病邪、恢復目絡通暢之效。

操作原理與技法

鉤割法結合「鉤」與「割」兩步驟:

  1. 鉤起:以特製金屬鉤(如眼科專用鈎針)固定病灶基部,牽引贅生物使其顯露,便於後續切割。此步驟需避開正常眼絡,防止損傷血絡或白睛(鞏膜)。
  2. 割除:用鋒利刀具(如古代「鋒針」或「鈹針」)沿基底切除贅生物,術後以藥棉按壓止血,並外敷清熱解毒或生肌類藥散(如黃連粉、血竭末)。

適應症與中醫理論依據

鉤割法適用於風熱瘀滯、氣血壅塞所致的目疾,如:

  • 胬肉攀睛:因心肺風熱或脾肺積熱,導致白睛血脈瘀滯,結為胬肉,漸侵黑睛(角膜)。
  • 目生息肉:多屬痰濕凝結或火毒上攻,結聚於胞瞼或眥角。

中醫認為,此類病證屬「有形之邪」,需以「祛瘀除贅」為治則。鉤割法直接去除病理產物,配合內服湯藥(如梔子勝奇散)調理臟腑,標本兼治。

歷史文獻與發展

除《外臺秘要》外,明代《銀海精微》亦詳述鉤割法(類似鉤割),強調術前需辨明病灶與健康組織界限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改良手法,提倡「快、準、輕」,減少術後氣血耗傷。

鉤割法體現中醫「外治有形」的治療哲學,雖現代多由顯微手術取代,但其理論仍影響中醫眼科對贅生物病機與外治原則的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