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鉤腸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鉤腸痔

鉤腸痔為中醫肛腸科病名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指肛門折縫處裂傷,或合併痔疾之證候。其特徵為肛門皮膚黏膜撕裂,患者多見大便燥結如羊糞,便後鮮血滴瀝,疼痛劇烈,甚則持續數時,影響行動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肛裂」相似,然中醫從氣血失調、燥熱內結等病機深入論治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鉤腸痔多因腸胃積熱、陰津虧耗,或血虛腸燥所致。過食辛辣炙煿,燥熱內蘊,下迫肛門;或久病體弱,血虛不能濡潤腸道,皆可致大便乾結,排便時努掙損傷肛絡。此外,濕熱下注、氣滯血瘀亦為常見病機,使局部氣血壅滯,裂傷難癒。

臨床表現
主症為排便時肛門劇痛,伴見鮮血附著糞便或便後滴血,裂口多位於肛門前後正中。患者常因懼痛而忍便,反致燥結加重,形成惡性循環。若日久不癒,裂口邊緣增厚,形成「哨兵痔」(贅皮外痔),或見肛門狹窄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腸熱燥結:治宜清熱潤腸,方用《傷寒論》麻子仁丸加減,或涼血地黃湯(《外科正宗》)以涼血潤燥。
    • 血虛腸燥:選用潤腸丸(《沈氏尊生書》)合四物湯,養血滋陰、潤腸通便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以止痛如神湯(《醫宗金鑒》)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熏洗法:以苦參湯(《瘍科選粹》)或五倍子湯煎水坐浴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敷藥法:裂口處外塗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或黃連膏,促進生肌斂瘡。
    • 針刺療法:取長強、承山等穴,調理肛門氣血,緩解痙攣疼痛。
  3. 手術療法
    若裂口陳舊、邊緣纖維化,或合併肛門狹窄,可參照中醫傳統「掛線術」或「切開術」,以通暢氣血,祛腐生新。

古籍記載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強調此病「破爛難收」,需內外兼治;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指出「鉤腸痔如線,裂口鉤痛」,描述其形狀與疼痛特徵,並載錄外用藥方。歷代醫家多從「通腑潤燥」「活血生肌」著手,結合患者體質調理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