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飢
病飢,又稱「心懸如病飢」,為中醫典籍所載之特殊症狀,指患者自覺心胸空虛,似飢非飢,然非因飲食不足所致。此症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「冬脈……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。」意指冬季腎脈虛弱,無法上濟心火,導致心失所養,遂生空虛如飢之感。
中醫病機探析
- 心腎不交:
腎屬水,心屬火,腎陰不足則心火偏亢,水火失濟,心失濡養,故見虛懸如飢。此證多伴見心悸、失眠、腰膝酸軟等陰虛之象。 - 脾胃虛弱: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脾足太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。」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中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乏源,心脾兩虛,亦可致心胸空虛如飢。 - 肝鬱化火:
肝氣鬱滯,久則化火,上擾心神,或橫逆犯胃,使胃失和降,出現似飢非飢之症。此類患者多兼見脅脹、煩躁易怒等肝鬱症狀。
證型與辨治
- 心腎陰虛型:
症見心懸如飢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黃連阿膠湯或天王補心丹加減。 - 心脾兩虛型:
伴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,宜補益心脾,選用歸脾湯調理。 - 肝胃鬱熱型:
兼見口苦咽乾、噯氣吞酸,當疏肝清胃,以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化裁。
古籍佐證
《類經》註解「病飢」為「心虛懸懸,如機餒之狀」,強調其與心神失養相關;《醫宗金鑑》亦指出,此症需辨虛實,虛者多因陰血虧耗,實者常緣於氣火擾動。
病飢一症,雖非常見,然深繫臟腑氣血之平衡,臨床須細察脈證,究其根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