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龔倍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龔倍,字瑞芝,明代著名醫家,江西金溪人。精研岐黃之術,醫術精湛,曾任太醫院醫官,為宮廷御醫,深得皇室信任。其醫學造詣深厚,尤擅長內科雜病及養生調理,對後世中醫發展影響深遠。

龔倍所著《古今醫鑑》原為八卷,後由其子龔廷賢續編擴充至十六卷,於明萬曆十七年(1589年)刊行。該書博採歷代醫家精華,結合其臨床經驗,系統總結了明代以前的中醫理論與實踐,內容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並對脈學、藥性、方劑等均有詳盡論述。書中強調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注重四診合參,尤其重視脈診與舌診的結合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思維的精髓。

在學術思想上,龔倍推崇李東垣的脾胃學說,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臨床處方多注重調理中焦,善用補中益氣、健脾和胃之法。同時,他亦吸收朱丹溪的滋陰理論,主張在治療虛熱證時需顧護陰液,體現了其融匯各家之長的學術特點。《古今醫鑑》中載有多首效驗方劑,如「清胃散」、「六味地黃丸」加減等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所常用。

龔倍之子龔廷賢繼承父業,進一步發揚家學,使龔氏醫學成為明代重要的醫學流派之一。《古今醫鑑》作為龔氏醫學的代表作,不僅是研究明代醫學的重要文獻,更為後世中醫臨床提供了寶貴的診療範式與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