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宮冷不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宮冷不孕

宮冷不孕,又稱胞寒不孕,首見於《濟陰綱目》,指女性因胞宮(子宮)虛寒,導致難以受孕或易流產的病症。中醫認為,胞宮為「奇恆之腑」,主司月經與孕育,其功能與腎陽、衝任二脈密切相關。若腎陽不足,或外感寒邪,致使胞宮失於溫煦,氣血凝滯,則難以攝精成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陽虛衰: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腎陽,命門火衰,胞宮失於溫養,陰寒內盛。
  2. 寒邪內侵:經期或產後調攝失宜,感受寒邪,客於胞宮,阻滯氣血。
  3. 氣血失調:寒凝則血瘀,衝任不暢,經血運行受阻,胞宮不得濡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月經後期、經量少、色黯或有血塊。
  • 經行腹痛,得熱則減。
  • 平日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性慾淡漠。
  • 舌淡苔白,脈沉遲或細弱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中醫以「溫腎暖宮、散寒通絡」為治則,常用方劑如艾附暖宮丸(《仁齋直指方》)、溫經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佐以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,以助陽氣升發。若兼血瘀,可加少腹逐瘀湯;若腎虛甚者,配伍右歸丸以補益命火。

此症強調「治本為先」,需長期調理腎陽與衝任,使胞宮得溫,氣血調達,方能改善孕育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