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宮頸糜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宮頸糜爛(又稱子宮糜爛)為現代醫學病名,在中醫理論中歸屬於「帶下病」範疇。其病理特徵為子宮頸外口黏膜的鱗狀上皮脫落,由柱狀上皮增生覆蓋,呈現鮮紅色光滑或凹凸不平之狀。此症多因濕熱下注、任帶二脈失固,或肝腎陰虛、衝任不調所致,臨床常見帶下量多、色黃質稠如膿,或夾雜血絲,伴隨腰骶酸重、小腹墜脹、體倦乏力等證候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濕熱蘊結:外感濕毒或脾虛生濕,鬱久化熱,下注胞宮,損傷任帶,致宮頸黏膜腐潰。
  2. 脾腎兩虛:勞倦傷脾或房勞損腎,水濕運化無權,帶脈失約,穢濁下流。
  3. 血瘀絡傷:氣滯血瘀或陰虛內熱,灼傷血絡,故見帶中夾血。
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固腎、化瘀生肌為大法,內外合治:

內服方藥

  • 濕熱證:選用止帶方(豬苓、茯苓、車前子、澤瀉、茵陳)加減黃柏、梔子;若帶下腥臭,可佐敗醬草、土茯苓。
  • 脾虛證:完帶湯(白朮、山藥、人參、蒼朮、柴胡)配合芡實、金櫻子以固澀止帶。
  • 腎虛證:內補丸(鹿茸、菟絲子、沙苑子)合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。

外治法

  1. 局部上藥

    • 地榆丸:生地榆、生槐花清熱涼血,明礬燥濕斂瘡,龍骨收澀生肌,研末膠囊納入患處,每日1次,4次為療程。
    • 五重軟膏:五倍子斂瘡止血,重樓(蚤休)解毒消腫,研粉調膏外敷。
    • 膽礬散(詳見子宮頸炎條目):以膽礬、冰片等清熱化腐。
  2. 針刺療法

    • 取穴:帶脈、中極、陰陵泉(主化濕)、三陰交(調肝脾腎),配合艾灸關元以溫固下元。

古籍參證
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帶下病「俱是濕證」,提出「夫帶下俱是濕症,而以帶名者,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」。治療上注重調補奇經,如完帶湯即從健脾疏肝、升陽除濕立法。

此症雖名「糜爛」,實非真性潰瘍,中醫通過辨證調理整體氣機,配合局部祛腐生新,可有效改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