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攻下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攻下派

攻下派為金、元時期中醫學術流派之一,其代表人物為張從正(字子和,號戴人)。張氏深研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結合臨床實踐,提出「治病當先攻邪,邪去則正安」之核心思想,主張以「汗、吐、下」三法為主導,尤其擅長運用攻下法驅除體內實邪,故後世稱其學派為「攻下派」。

學術思想

張從正認為,疾病多由外邪入侵或內生邪氣(如痰飲、瘀血、積滯等)所致,治療首重祛邪,強調「邪氣加諸身,速攻之可也」。他提出「三法六門」之說:

  1. 汗法:適用於邪在表,透過發汗解表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等方劑。
  2. 吐法:針對邪在上焦(如痰壅、食積),以瓜蒂散等方催吐,使邪從上出。
  3. 下法:用於邪在下焦或裡實證(如燥屎、瘀熱),以大承氣湯、十棗湯等方通腑瀉實。

張氏認為,此三法可涵蓋多數病症治療,並批評當時醫家過用溫補,導致邪氣留滯。其著作《儒門事親》詳述攻邪理論與臨床案例,體現「攻邪即所以扶正」之辨證思維。

攻下法的運用

攻下派之下法不僅限於通便,更擴展至逐水、破瘀、泄熱等範疇,例如:

  • 寒下:以大黃、芒硝等寒涼藥瀉熱結,如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證。
  • 溫下:以附子、乾薑配合瀉下藥,治寒積內阻,如溫脾湯。
  • 逐水:以甘遂、大戟峻下逐水,治水飲停聚,如十棗湯。

張從正亦注重體質與病情輕重,強調「中病即止」,避免過度攻伐傷正。

歷史影響

攻下派之理論突破當時崇尚溫補的風氣,豐富中醫治則學說,並啟發後世醫家如吳又可、王清任等對邪氣與瘀血病機的探討。其「邪去正安」觀點,至今仍為急症、實證治療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