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後耳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後耳聾

病名,指患者於大病初癒後,出現耳鳴、聽力減退,甚則完全失聰之症。此病多因大病耗傷氣血,或餘邪未清,導致耳竅失養或經絡阻滯而成。中醫認為,耳為宗脈之所聚,與五臟六腑、氣血津液密切相關,故病後體虛或邪滯皆可影響耳竅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虧虛,耳竅失養
    大病之後,正氣耗損,氣血兩虛。氣虛則清陽不升,血虛則耳竅失濡,以致聽覺功能減退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」說明氣血不足,耳竅失充,可致耳聾。
  2. 餘邪未盡,經脈阻滯
    病後若餘熱、痰濕、瘀血等邪未清,滯留經絡,阻遏清陽之氣上達耳竅,亦會導致耳聾。如溫熱病後,餘熱未盡,燔灼津液,痰火內擾;或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阻塞耳部經脈,皆可影響聽力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,臨床需辨明虛實,對證施方。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聽力漸減,耳鳴聲細,倦怠乏力,面色蒼白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升陽通竅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歸脾湯加減(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)。
      • 補中益氣湯加菖蒲、遠志(升舉清陽,開竅聰耳)。
  2. 餘熱未清證

    • 主症:耳聾伴耳鳴如蟬,口乾煩熱,舌紅苔薄黃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生津,透邪外達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竹葉石膏湯加減(清熱養陰,兼顧胃氣)。
  3. 痰瘀阻絡證

    • 主症:耳聾突發或久治不癒,耳內悶脹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祛瘀,通絡開竅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桃紅四物湯合通竅活血湯(活血化瘀,通絡開竅)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物外,可配合針灸療法,選取耳周穴位如聽宮、聽會、翳風等,以疏通經氣,改善聽力。

病後耳聾的治療需注重調理整體氣血陰陽,兼顧祛邪通絡,方能標本兼治,恢復耳竅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