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攻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攻潰

攻潰為中醫外科治法之一,又稱「透膿」,主要運用於瘡瘍已成膿之階段。其核心在於重用透膿潰瘡之藥,促使膿液外泄,以達膿出毒散、腫消痛止之效。此治法遵循「膿成當潰」之原則,避免毒邪內陷,轉生變證。

機理與應用
瘡瘍發展至膿成期,氣血壅滯化熱,血肉腐敗為膿。此時若膿液不得外透,則毒邪鬱結,易致瘍瘡深潰或內攻臟腑。攻潰法藉由藥物穿透之力,導引膿毒外達,猶如「開門逐盜」,使邪有出路。常用藥如:

  • 穿山甲:性走竄,善通透膿膜,為瘍科透膿要藥。
  • 皂角刺:銳利疏泄,能軟堅潰瘡,助膿液破壁而出。
  • 黃耆(如透膿散配伍):益氣托毒,輔助正氣驅膿外透。

代表方劑
透膿散(《外科正宗》)為攻潰法之典型方,組成含黃耆、穿山甲、皂角刺、當歸、川芎等,兼具托毒、活血、透膿之效,適用於癰疽膿成難潰者。

辨證要點
攻潰法需嚴格把握時機,須見瘡形高突、按之波動(膿已成),並伴隨紅腫熱痛減輕、脈象轉緩等膿熟之徵。若過早施用,反傷氣血;過遲則膿毒內蓄。

相關治法延伸

  • 補托法:若患者氣血虛弱,膿潰無力,需配伍參、耆等補益藥,如托裡消毒散。
  • 切開排膿:當藥物攻潰效果不顯,可配合外科手法直接切開引流。

攻潰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智慧,透過藥物助力,順應瘡瘍自然發展趨勢,促使病理產物排除,為外科消、托、補三大治法中「托法」的具體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