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攻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攻堅

攻堅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消法」範疇,指運用具有軟堅散結或消瘀功效的藥物,以消散或破削體內堅硬積塊的治法。此法治療核心在於化解氣血痰濕之凝滯,適用於因血瘀、氣滯、痰濕凝聚所形成的病理產物,如癥瘕積聚(如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)、瘰癧痰核(如淋巴結腫大)、痞塊(如肝脾腫大)等實質性病變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堅硬積塊的形成多與「不通」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堅者削之」「結者散之」,強調對有形實邪需以攻逐化解。其病機可分三類:

  1. 血瘀成癥:氣滯日久致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積為硬塊,如肝硬化。
  2. 氣結為瘕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形成時聚時散的腫塊。
  3. 痰濕凝核:脾失健運,痰濁內生,流注經絡,結為痰核(如脂肪瘤)。

常用方藥

攻堅法需依病機配伍藥物,分為以下兩大方向:

  • 軟堅散結:多用於痰濕或氣結初起,質地較韌者。如:
    • 海藻、昆布:鹹寒軟堅,治甲狀腺腫大。
    • 牡蠣、鱉甲:滋陰潛陽兼散結,治肝脾腫大(見《鱉甲煎丸》)。
  • 破血消癥:針對瘀血久積,質地堅硬者。如:
    • 三稜、莪朮:破血行氣,消腹部積塊。
    • 桃仁、紅花:活血祛瘀,配合蟲類藥(如土鱉蟲)增強穿透力。

臨床應用舉隅

  1. 癥瘕積聚:以《桂枝茯苓丸》加減,化瘀消癥,治婦科腫瘤。
  2. 瘰癧痰核:用《消瘰丸》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化痰散結。
  3. 痞塊臌脹:如《鱉甲煎丸》結合活血利水藥,治肝硬化腹水。

攻堅法需辨明邪正虛實,久病者常兼氣陰虧虛,宜攻補兼施,如《大黃䗪蟲丸》於祛瘀中佐以地黃、芍藥養血。此外,外治法如針灸取阿是穴圍刺,或藥敷(如芒硝外敷)亦可輔助軟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