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攻補兼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攻補兼施

定義
攻補兼施為中醫重要治法之一,意指在治療過程中同時運用「攻邪」與「補虛」兩種手段,適用於邪氣實而正氣虛的病證。此治法強調攻邪不傷正、補虛不助邪,以達到祛邪與扶正並行的治療目的。

適用病機
此治法主要針對「邪實正虛」之證,即患者體內既有病邪(如痰濕、瘀血、熱毒等)蘊結,又兼氣血不足或臟腑虛弱。若單獨攻邪恐耗傷正氣,而純補虛又可能助長邪勢,故需二者並用,標本兼治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熱結腸胃兼氣虛
    症見大便秘結、腹滿硬痛,卻伴神疲乏力、氣短脈弱,屬陽明腑實兼氣血兩虛。代表方如《傷寒六書》之黃龍湯,以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(承氣湯類)瀉熱通便,攻逐腸道積滯;同時配伍人參、當歸、大棗、甘草益氣養血,防瀉下傷正。
  2. 瘀血內阻兼氣血虧虛
    如婦人產後瘀血未盡,又見血虛體弱,可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生化湯,以當歸、川芎活血化瘀,桃仁破血逐瘀,佐以炮薑溫經止血,炙甘草調和諸藥,既祛瘀生新,又顧護氣血。
  3. 外感夾虛證
    若素體虛弱而外感風寒,可選人參敗毒散,以羌活、獨活、柴胡解表散邪,人參扶助正氣,共奏「逆流挽舟」之效,適用於虛人外感。

配伍特點

  • 攻邪藥:多選瀉下(如大黃)、清熱(如黃芩)、化瘀(如桃仁)、祛痰(如半夏)等,針對實邪性質擇藥。
  • 補益藥:依虛證類型配伍,氣虛加人參、黃耆;血虛用當歸、熟地;陰虛選麥冬、生地;陽虛佐附子、肉桂。
  • 比例調節:根據正邪盛衰動態調整攻補比重。若正虛較甚,補藥量宜增;若邪實明顯,則側重攻邪。

理論依據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與「標本同治」的核心思想。《內經》云: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,攻補兼施正是對「虛實夾雜」病機的具體應對策略,符合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的辨證原則。

經典方劑舉隅

  • 增液承氣湯:玄參、麥冬、生地(增液滋陰)配合大黃、芒硝(瀉熱通便),治陰虛燥結之便秘。
  • 十全大補湯加減:於補氣養血方中佐活血化瘀藥,適用於術後氣血兩虛兼瘀血未清者。

攻補兼施之法,需精準辨識邪正消長,方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,方能收「祛邪安正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