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功能性子宮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功能性子宮出血(中醫:崩漏)

功能性子宮出血為西醫病名,指因性腺功能失調所致之月經週期紊亂、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,然生殖系統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。此症屬中醫「崩漏」範疇,崩者指經血暴下如注,漏者則為淋漓不斷,二者病機相通,常相互轉化,故合稱崩漏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崩漏之發病與 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衝任二脈損傷 密切相關。其主要病機可分為:

  1. 腎虛: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,耗傷腎氣,致腎陰陽失衡。腎陽虛則衝任不固,血失統攝;腎陰虛則虛火內擾,迫血妄行。
  2. 脾虛:飲食勞倦傷脾,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血溢脈外。
  3. 血熱:素體陽盛或情志鬱結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  4. 血瘀:經期產後餘血未淨,或氣滯寒凝,瘀阻衝任,新血不得歸經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臨床常依月經週期之 卵泡期、排卵期、黃體期 不同階段,結合症狀辨證施治:

  1. 腎陽虛型(常見於黃體功能不足):
    • 症見經血淡紅、質稀,腰膝酸冷,畏寒肢涼。
    • 治以 溫腎固衝,方選 右歸丸固衝湯 加減。
  2. 腎陰虛型
    • 症見經血鮮紅、質稠,潮熱盜汗,五心煩熱。
    • 治以 滋陰降火,方用 左歸丸二至丸
  3. 脾虛型
    • 症見經血色淡、質稀,面色萎黃,氣短乏力。
    • 治以 益氣攝血,方選 歸脾湯舉元煎
  4. 血熱型
    • 症見經血深紅、質稠,口渴煩躁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以 清熱涼血,方用 清熱固經湯丹梔逍遙散
  5. 血瘀型(常見於子宮內膜剝脫不全):
    • 症見經血紫黯、夾血塊,小腹刺痛拒按。
    • 治以 化瘀生新,方選 桃紅四物湯失笑散 加減。

中醫調治理念

中醫強調 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,暴崩之際以 止血 為先,常用 炭類藥(如茜草炭、蒲黃炭)或收澀藥(如煅龍骨、煅牡蠣);緩解期則調理 肝脾腎,恢復衝任功能,並配合月經週期療法,如 經後補腎、排卵期疏肝、經前期溫陽,以重建陰陽平衡。

此症與 月經不調 互為關聯,臨床須詳辨虛實寒熱,靈活運用 補腎、健脾、疏肝、清熱、化瘀 等法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