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公孫陽慶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公孫陽慶

公孫陽慶,戰國至西漢時期著名醫家,臨淄(今山東淄博)人。其醫術精湛,深諳先秦醫道,尤擅脈診與經方之學。然因其家資豐厚,平日不輕易行醫,故醫名雖顯卻少為世人所知。後經同代名醫公孫光舉薦,淳於意拜其門下,公孫陽慶傾囊相授,遂使淳於意承其衣缽,成為西漢醫林翹楚。

公孫陽慶所傳醫典甚為珍貴,包括《脈書》、《上下經》、《五色診》、《奇咳術》、《揆度》等古籍。此類文獻多屬先秦醫家秘傳,內容涵蓋脈學、臟象理論、診斷技法及治療法則,反映早期中醫學對陰陽五行、氣血經絡的系統認知。其中,《脈書》可能為古代脈學專著,闡述脈象與臟腑病機之關聯;《五色診》則結合五行學說,以面部色澤變化推斷疾病深淺;《奇咳術》或涉及特殊咳症辨治,而《揆度》可能記載針砭與方藥權衡之法。

從淳於意《診籍》所載病例可見,公孫陽慶之學重視「四診合參」,尤精望色與切脈,其診斷往往直指病源。例如,淳於意曾述陽慶傳授「火齊湯」等方劑,此類經方配伍嚴謹,體現「寒熱平調」的治療思想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」的理論相呼應。此外,公孫陽慶所授醫理,可能亦涉及「導引按蹻」等非藥物療法,反映戰國至漢初醫學多元並蓄之特色。

公孫陽慶雖鮮少親自治病,然其學術影響深遠。透過淳於意的臨床實踐,其醫道得以流傳後世,並為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所載,成為研究漢代醫學史的重要線索。其所授典籍雖多散佚,但部分內容或融入《內經》等經典,奠定中醫理論體系之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