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後多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後多眠

病證名,指疾病初癒後,因體內餘邪未清、正氣虧虛,而出現睡眠過多的症狀。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後期,機體氣血陰陽尚未調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病後多眠的成因主要有二:

  1. 餘邪未盡:熱病後期,邪熱雖減而未徹底清除,殘留於少陽或陰分,擾亂心神,導致精神昏沉、嗜睡。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言:「身猶灼熱,餘邪未清,正氣未復。」
  2. 正氣虧虛:疾病耗傷氣血,尤其是脾氣不足或陽氣虛弱時,清陽不升,神失所養,故見多寐。此外,汗、下法等治療後,若正氣漸復,亦可能出現暫時性酣眠,屬生理性調節,無需用藥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餘熱未清型

    • 表現:身熱未退、煩躁或昏沉多眠,口乾舌紅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益氣,兼養陰生津。
    • 方藥:沈氏葳蕤湯(玉竹、白薇、石膏、麻黃、川芎、葛根等),此方清透餘熱,兼顧扶正。
  2. 氣虛陽弱型

    • 表現:倦怠嗜臥,面色蒼白,肢冷畏寒,脈沉弱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升發陽氣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或附子理中湯加減,以振奮陽氣、調和營衛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嗜臥:泛指不分病後或平素之嗜睡,病因更廣,包括濕困、痰濁、陽虛等,與「病後多眠」專指疾病恢復期之症狀有所不同。
  • 神昏:屬意識障礙,與多眠之「神疲欲寐」有輕重之別,後者仍可喚醒,無明顯意識混亂。

古籍參考

《傷寒論》中提及「少陰病,脈微細,但欲寐」,描述陽氣衰微之多寐;《溫病條辨》亦強調熱病後期需「存陰退熱」,以防餘邪留滯。病後多眠的調治,需據證候虛實,或清餘熱,或補正氣,以助機體恢復陰陽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