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工尾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工尾勢

工尾勢,又稱「躬尾勢」或「掉尾勢」,為傳統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源自《易筋經》。此勢以形導氣,透過特定肢體動作調和經絡氣血,兼具強筋健骨、疏通經脈之效,屬中醫「形神共養」的實踐範疇。

動作要領與中醫原理

  1. 形體操作

    • 雙膝伸直,腰部下彎,兩臂伸展,雙手交疊推按至地面,頭部上仰,目光專注。動作需緩慢連貫,配合深長鼻息,使氣機隨形體開合而升降。
    • 此勢模仿動物伸展之態,符合中醫「仿生導引」思想,透過極限屈伸牽拉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,刺激經氣運行。
  2. 經絡與臟腑關聯

    • 腰部下躬與昂首的對拔,直接作用於督脈(主一身陽氣)與膀胱經(絡屬腎臟),可激發命門之火,助腎藏精納氣。
    • 手推地的動作調動手三陰、三陽經,尤其強化肺經與大腸經氣機,符合「肺主氣、司呼吸」與導引吐納的協同效應。
  3. 氣血調節

    • 透過「鼻息調勻」的呼吸配合,使宗氣貫注胸中,推動營衛二氣周流。深長的腹式呼吸進一步按摩丹田,強化脾土運化之功。
    • 頭目上仰可提挈清陽之氣上達巔頂,改善「清陽不升」所致的頭暈目眩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清陽出上竅」之論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工尾勢的設計體現「筋與氣合」的觀念,透過伸展宗筋(泛指大筋)以疏泄肝氣,緩解「肝主筋」相關的拘攣緊繃。其動作中的「開闔」節奏,亦暗合《內經》「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」的氣化理論,促進周身氣機圓運動。

此勢不僅為外練筋骨皮之法,更內調五臟氣機,是中醫「外動內靜、形意相隨」導引術的典型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