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梗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梗舌

梗舌,又稱「白膜裹舌」,為中醫兒科病名之一,指初生嬰兒口腔內出現一層狀如蘆葦管內薄膜的病理結構。此膜多覆蓋於舌尖及舌根部位,嚴重時可裹定舌體,阻礙舌部正常活動,因而得名「梗舌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梗舌的形成與胎毒蘊熱或先天稟賦異常有關。孕母體內積熱未清,胎兒受其影響,致使心脾積熱上蒸於口舌,形成白膜。此外,亦有因氣血運行不暢,局部津液凝滯而成膜者。此症多見於體質偏熱或早產之嬰兒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舌面可見一層白色或灰白色薄膜,質地較薄但緊附於舌體,輕者僅局部覆蓋,重者可蔓延至舌根,導致舌體僵硬、活動受限,甚至影響吮乳。若未及時處理,可能進一步影響氣機升降,導致煩躁不安或進食困難。

治療方法

中醫傳統治法以「去膜清熱」為主,具體步驟如下:

  1. 刮除白膜:以消毒軟物(如棉棒或細布)輕刮舌面薄膜,使其脫落。
  2. 外搽白礬:取少量白礬末塗於患處,利用其收斂清熱之效,防止復發。白礬性寒,能解毒燥濕,適用於熱毒蘊結之證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梗舌與「舌膜」證候相關,古籍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舌上白膜,裹定舌尖,此心脾之熱。」故治療時需兼顧清心瀉脾,若患兒兼見口臭、煩啼等熱象,可輔以黃連、甘草等藥材煎汁拭口,以增強清熱之效。

此症雖多屬輕證,但需與「鵝口瘡」鑑別。後者為真菌感染所致,白屑鬆浮且易擦去,而梗舌之膜緊附舌體,刮後或見輕微出血,二者病機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