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哽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哽喉
定義與病機
「哽喉」為中醫病名,屬咽喉科常見症候。「哽」者,塞也,指異物或痰氣鬱結,阻塞咽喉,致吞嚥困難,狀如物梗,吐咽不得。其症多見咽喉疼痛、異物感,甚則飲食難下,胸膈痞悶。
病因與分類
中醫認為,哽喉之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- 外因異物:多因誤吞魚刺、骨屑、果核等硬物,直接梗塞咽喉,損傷脈絡,氣血瘀滯而發疼痛。古稱「骨鯁」,屬急症,需即時處理。
- 內因氣鬱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痰氣交阻於咽喉,形成「梅核氣」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婦人咽中如有炙臠」,症見咽喉如物梗阻,卻無實體異物,多伴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哽者,謂諸物哽澀於咽喉,若刺破所哽,當見血出。」指出外物哽塞可致局部損傷。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「骨哽」與「痰哽」,前者用威靈仙、砂仁等藥化刺,後者需疏肝解鬱,如半夏厚朴湯。
治法與方藥
- 外哽:傳統以藥物軟堅化哽,如威靈仙醋煎含漱,或砂仁、草果研末服,助異物鬆脫。今多結合喉鏡等器械直接取出。
- 內哽(梅核氣):治宜行氣化痰,方選《金匱》半夏厚朴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),或柴胡疏肝散加減,以調暢氣機。針灸可取天突、膻中、太衝等穴,開鬱利咽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喉痹」(咽喉腫痛)、「乳蛾」(扁桃體腫大)區分。哽喉之異物感位置固定,與情緒或進食相關;喉痹多伴紅腫熱痛,乳蛾則見喉核腫脹,可資辨證。
附:相關名詞
- 梅核氣:痰氣互結之虛性哽喉,屬情志病範疇。
- 骨鯁:專指外物梗塞,強調實邪阻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