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後多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後多汗
證名,指疾病初癒後,因體虛而汗出過多之證,屬中醫「汗證」範疇。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盜汗自汗》,其病機多與正氣虧虛、營衛失調相關,臨床須辨明氣血陰陽之偏衰,分型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表虛衛氣不固:
病後元氣未復,肺脾氣虛,衛陽失於固攝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而多汗。此類汗出常見於活動後加重,伴氣短乏力、畏風易感。 - 氣血兩虛:
久病耗傷氣血,心脾不足,血不養心,氣不攝津,致汗液妄泄。症見汗出溼衣、面色蒼白、心悸怔忡。 - 陰虛內熱:
熱病後陰津虧損,虛火內擾,逼津外泄,多見夜間盜汗,兼見顴紅、口乾舌燥。
辨證論治
-
表虛衛弱型
- 治法:益氣固表,調和營衛。
- 方藥:
- 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黃芪補肺脾之氣,桂枝、芍藥調和營衛,佐飴糖溫中補虛,適用於氣虛兼中焦不足者。
- 玉屏風散(《醫方類聚》):黃芪、白朮益氣健脾,防風走表祛邪,三藥相配,固表而不留瘀,祛邪而不傷正。
-
氣血俱虛型
- 治法:氣血雙補,斂汗固脫。
- 方藥:
- 八珍散(《正體類要》):四君子湯合四物湯,補氣養血,適用於面色萎黃、倦怠懶言者。
- 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八珍湯加黃芪、肉桂,溫補氣血之力更著,適於氣血虛兼陽弱者。
- 攝陽湯(《辨證錄》):人參、黃芪補氣攝津,熟地、山茱萸滋陰涵陽,針對氣虛為主、陰分稍虧者。
-
陰虛火擾型
- 治法:滋陰降火,斂汗固津。
- 方藥:
- 當歸六黃湯(《蘭室秘藏》):當歸、生地、熟地滋陰養血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清虛熱,黃芪固表,適用於陰虛火旺之盜汗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穴合谷、復溜、足三里,補法為主,可調節營衛、固表止汗。
- 食療:氣虛者宜山藥、蓮子、紅棗;陰虛者可用麥冬、百合、銀耳燉湯。
此證總屬虛候,然虛中或有兼夾(如痰濕、瘀滯),臨證需細審病機,靈活化裁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,均強調「汗為心液」,治汗當顧護正氣,尤重脾胃調理,以資化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