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跟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跟疽,中醫病名。生於足跟部之腫瘍。出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即土慄。證治參見該條。
跟疽,又名土慄,是一種發生於足跟部的腫瘍。其發病原因尚不清楚,但可能與外傷、感染、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關。臨床表現為足跟部出現一團腫塊,腫塊逐漸增大,並伴有疼痛、壓痛、皮膚發紅、發熱等症狀。
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中藥內服、外敷,或配合針灸、拔罐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跟疽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腫塊破潰,形成潰瘍,甚至引起感染。因此,一旦發現足跟部有腫塊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以下是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中關於跟疽的記載:
【跟疽】
土慄,生於足跟,如栗,故名。
治法:
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。
方藥:
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[大青葉](/herb/1004)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夏枯草、野菊花、甘草各等分。水煎服。
外用:
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夏枯草、野菊花、甘草各等分,研末,調敷患處。
注意事項:
本病多由外傷、感染、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引起,因此,平時應注意避免外傷,增強自身免疫力,以防本病的發生。
如果發現足跟部有腫塊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