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跟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跟疽
跟疽,又稱「土栗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足跟部位之腫瘍。此病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,屬癰疽範疇,多因局部氣血瘀滯、濕熱蘊結,或外傷感染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跟疽之發病與足跟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。足跟屬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若腎陰虧虛、濕熱下注,或長期勞損、外傷染毒,皆可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成膿,發為腫瘍。此外,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濕熱內蘊,亦可循經下注足跟,誘發本病。
臨床表現
跟疽初起時,足跟部紅腫熱痛,觸之堅硬,逐漸腫脹高突,甚則潰破流膿。患者常伴步履困難,局部按壓痛劇,若膿成未潰,可觸及波動感。若熱毒熾盛,亦可見發熱、口乾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蘊結型:足跟紅腫灼痛,膿液黃稠,伴口渴、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瘀滯型:腫塊堅硬,疼痛拒按,皮色暗紅,病程較長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陰虛火旺型: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伴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跟疽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托毒排膿為主。初期宜消,成膿期宜托,潰後宜補。外治可根據病程選用箍圍藥、切開排膿或生肌收口之品。
古籍參考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提及跟疽屬足跟部癰疽,與「土栗」同類,治法可參照癰疽通則,注重局部與整體調理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跟疽遷延不癒者,需辨明虛實,兼顧調補肝腎或健脾益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