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跟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跟骨傷

病名:跟骨傷,又稱「跟骨傷折」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。首見於明代醫家所著《跌損妙方》,多因外力墜跌、壓砸或足跟部直接受創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跟骨為足部承重之要骨,屬「足少陰腎經」所過之處。腎主骨生髓,若腎氣不足,骨質失養,則易因外力而傷折。此外,跌撲損傷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阻塞,不通則痛,故見腫脹疼痛、功能障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腫脹疼痛:足跟部明顯腫脹,壓痛劇烈,皮膚或見瘀斑。
  • 形變異常:跟骨橫徑增寬,嚴重者足弓塌陷,足跟外觀扁平或增厚。
  • 功能受限:患足難以負重,步履困難,甚則無法站立行走。
  • 氣血瘀滯證候:舌質暗紅或有瘀點,脈弦澀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手法復位:於麻醉下施行,以牽引、按壓等手法矯正骨位,恢復跟骨關節面平整。
  2. 固定療法:以夾板或石膏外固定,維持復位後穩定,通常需4至6週。
  3. 藥物治療
    • 初期: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方選「桃紅四物湯」或「七厘散」加減。
    • 中期:續筋接骨,可服「接骨丹」或「壯筋續骨湯」。
    •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常用「六味地黃丸」或「獨活寄生湯」調理。
  4. 功能鍛煉:解除固定後,逐步進行足部屈伸、滾圓木等活動,以恢復關節靈活及肌力。

預後調護
跟骨傷癒後易遺留足跟痛或關節僵硬,故早期正確復位與固定至關重要。後期可輔以針灸(取穴崑崙、太谿、湧泉等)或中藥薰洗,以舒筋活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及方藥需依患者體質及證型辨證施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