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跟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跟骨
跟骨,又稱「足跟骨」,位於足部後下方,為足部骨骼中最大者,屬中醫經絡與解剖學之重要結構。其形狀略呈長方,上接距骨,下連蹠骨,構成足弓之基礎,主司人體直立與行走時之負重功能。
中醫典籍之記載
《靈樞·本輸》提及:「太谿,內踝之後,跟骨之上,陷中者也,為俞。」此處明確指出跟骨與腎經之太谿穴的解剖關係。太谿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,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,其氣血輸注與跟骨密切相關,反映中醫「腎主骨」之理論——腎精充盈則骨骼強健,反之則易見足跟痿軟或疼痛。
經絡與跟骨之聯繫
- 足少陰腎經:循行過跟骨內側,腎虛者常見跟骨痠痛,尤以晨起或久立後為甚,此乃腎精不足,骨髓失養之象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其經筋「結於踵」,即跟骨部位。外感寒濕或勞損可致經氣不利,引發跟腱拘急或足跟痛。
- 奇經八脈之陰蹻脈:起於跟中,上通目內眥,與睡眠及下肢運動相關,跟骨失衡或可影響陰蹻氣機。
病理與辨證
中醫視跟骨疼痛多與「腎虛」「血瘀」「寒濕」相關:
- 腎虛型:隱痛綿綿,伴腰膝痠軟,脈沉細,宜補益肝腎。
- 血瘀型:刺痛拒按,活動加重,舌暗有瘀斑,治當活血通絡。
- 寒濕型:重著冷痛,遇寒加劇,苔白膩,需溫散除濕。
治療應用
古法針灸常取太谿、崑崙(膀胱經,外踝與跟腱間)、照海(腎經,內踝下緣)等穴,調和腎與膀胱經氣;另可配合艾灸或藥熨溫通局部氣血。
小結
跟骨於中醫理論中,不僅為承重之結構,更透過經絡聯繫,反映臟腑(尤以腎)盛衰,其診治需結合整體辨證,方得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