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根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根穴

根穴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特指十二經脈在四肢末端所分布的井穴。根據《靈樞·根結》記載,十二經脈之氣皆發源於四肢末端的井穴,並以此為根基,向軀幹及頭面方向流注,故稱「根穴」。此理論與「根、溜、注、入」的經氣運行規律密切相關,強調經脈之氣由根穴起始,逐步深入臟腑,形成完整的氣血循環體系。

根穴與十二經脈的對應

十二經脈各有一處井穴作為其根穴,具體如下:

  • 手太陰肺經:少商(拇指橈側)
  • 手陽明大腸經:商陽(食指橈側)
  • 足陽明胃經:厲兌(第2趾外側)
  • 足太陰脾經:隱白(大趾內側)
  • 手少陰心經:少衝(小指橈側)
  • 手太陽小腸經:少澤(小指尺側)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至陰(小趾外側)
  • 足少陰腎經:湧泉(足底前1/3)
  • 手厥陰心包經:中衝(中指末端)
  • 手少陽三焦經:關衝(無名指尺側)
  • 足少陽膽經:足竅陰(第4趾外側)
  • 足厥陰肝經:大敦(大趾外側)

根穴的生理意義

  1. 經氣始發之處:根穴為經脈氣血輸注的起始點,猶如水源之頭,主司經氣的激發與布散。
  2. 陰陽交接之樞紐:四肢末端的根穴是陰陽經脈交會之處,尤其手足三陰三陽經的井穴,體現了「陽經交陰、陰經接陽」的氣化規律。
  3. 診療作用:臨床可通過刺激根穴(如針刺或艾灸)調動整條經脈的氣機,常用於急救(如昏厥時刺井穴)或治療遠端臟腑病症。

根穴與「根結理論」的關聯

《靈樞·根結》提出「根」為四肢末端之井穴,「結」則位於頭面胸腹,代表經氣匯聚之處。例如: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「根」於至陰穴,「結」於睛明穴;
  • 手陽明大腸經「根」於商陽穴,「結」於迎香穴。
    此理論說明經脈氣血由根至結的雙向聯繫,為「上病下取、下病上治」的針法提供理論依據。

根穴與「根、溜、注、入」的氣血流注

《靈樞》進一步闡述經氣運行四階段:

  1. :井穴,氣之始發;
  2. :原穴,氣血漸盛;
  3. :經穴,氣血深注;
  4. :合穴或特定軀幹穴,氣血內歸臟腑。
    此模式揭示經脈氣血由淺入深、由外而內的動態過程,根穴即為此循環的關鍵起點。

根穴理論不僅是中醫經絡學說的基礎之一,亦為針灸治療與診斷提供重要指導,體現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