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根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根結」詳解
「根結」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靈樞·根結》。其內容闡述經脈氣血運行的起止關係,並揭示四肢與頭面胸腹之間的生理聯繫及穴位主治規律。
根結的定義與理論基礎
《靈樞·根結》提出:「奇邪離經,不可勝數,不知根結,五臟六腑,折關敗樞,開合而走,陰陽大失,不可復取。」意指外邪侵襲經絡時,若不明「根結」之理,則臟腑氣機紊亂,陰陽失衡,難以調治。
「根」指經脈之氣始發之處,多位於四肢末端的「井穴」;「結」則為經氣歸結之所,分布於頭面胸腹等特定部位。此理論強調經脈的縱向聯繫,並為臨床取穴提供依據。
根結的具體分布
《靈樞·根結》詳載足六經的根結部位,例如:
- 足太陽經:根於至陰(井穴),結於命門(目部)。
- 足陽明經:根於厲兌(井穴),結於顙大(頭維穴附近)。
- 足少陽經:根於竅陰(井穴),結於窗籠(耳前聽宮穴附近)。
- 足三陰經亦各有根結,如足太陰經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(中脘穴附近)。
手六經的根結未見於《靈樞》,後世醫家如《針經指南》提出「四根三結」之說,將十二經脈歸納為四肢(四根)與頭胸腹(三結)的對應關係,補足手經理論。
根結的臨床意義
- 闡釋經脈氣血運行:根結理論說明經氣由四肢向軀幹流注的過程,與「標本」「氣街」等理論相輔相成,深化對經絡縱向聯繫的認識。
- 指導針灸取穴:透過刺激「根」部(如井穴)可調節遠端「結」部病證,例如刺足太陽經至陰穴可治頭目疾患。
- 診斷與治療依據:根結異常可反映經脈氣血失調,如「結」部出現疼痛或結塊,可能對應相關經脈的根穴病變。
根結與相關理論的關聯
- 標本理論:與根結同屬經脈上下聯繫理論,但「標本」範圍更廣,涵蓋經脈的起始與終末。
- 氣街:強調經氣橫向匯聚於頭胸腹脛四部位,與根結的縱向聯繫互為補充。
「根結」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至今仍為針灸與經絡診療的重要依據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系統的取穴法則,進一步豐富經絡學說的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