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根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根荄

在中醫學中,「根荄」一詞泛指草木的根部,其中「根」指樹木的主根,「荄」則專指草類植物的根莖部分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到:「熱則滋雨而在上,根荄少汁。」意指當人體陽熱過盛時,氣血上逆,如同自然界的熱氣蒸騰使雨水集中於上部,導致草木根部缺乏滋潤而汁液減少。此處以「根荄」比喻人體下焦精氣的虧虛狀態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理論基礎。

從中醫理論來看,根荄不僅是植物的營養來源,更象徵人體氣血陰陽的根本。在臟象學說中,腎為「先天之本」,主藏精,如同草木之根荄,為生命活動的根基。若腎精不足,則如同根荄失養,可能導致生長發育遲緩、生殖功能衰退等問題。此外,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,其功能強弱亦影響氣血的化生,猶如土壤肥力決定根荄的健旺與否。

在藥物應用上,許多中藥取自植物的根荄部位,如人參、黃耆、當歸等,因其蘊藏豐富的精微物質,具有補益氣血、滋養臟腑之效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的「上藥」多為根類藥材,強調其「主養命以應天」的特性,與根荄作為生命根基的意象相呼應。

此外,中醫診療常透過觀察舌根、脈象沉取(如尺脈)來判斷下焦腎氣的盛衰,此即「察根荄以知本」的體現。若脈象沉弱無力,或舌根苔剝,往往提示腎精虧虛,需以填精固本為治則,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等滋補根荄之品。

總言之,「根荄」在中醫理論中既是具體的植物部位,亦抽象為人體根本精氣的象徵,其概念貫穿生理、病理、診斷與治療,體現中醫重視「固本培元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