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根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根本」之詳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根本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既指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本源,亦比喻人體生理病理的核心所在。此概念貫穿中醫的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等學說,以下分述其要義。

一、宇宙與生命之本源
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云:「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」此處「根本」指天地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,乃四季更迭、萬物生化的根源。中醫認為,人體與自然相應,陰陽平衡即為健康之基,若陰陽失調則疾病叢生。如《類經》所言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,萬物之綱紀。」故調和陰陽實為養生治病之根本大法。

二、形神關係之喻

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以植物為喻:「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。」此處「根本」對應人體之精氣(腎精、元氣),枝葉則喻外在形體與功能。中醫強調「精化氣,氣生神」,腎藏先天之精,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;脾胃化生後天之精,滋養周身。二者皆為維繫生理功能的根本,若精氣虧虛,則枝葉(臟腑、肢節)必衰,如《醫宗必讀》所述:「先天之本在腎,後天之本在脾。」

三、臟腑經絡之核心

  1. 腎為先天根本
    腎主藏精,司生殖發育,為水火之宅(寓真陰真陽)。《難經》稱腎為「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脈之根」,其精氣通過三焦布散全身,激發各臟腑機能。臨床常見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、髮枯早衰等症,皆因根本動搖所致。
  2. 脾胃為後天根本
   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人受氣於穀,穀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若脾胃虛弱,則氣血不足,百病由生,故李杲《脾胃論》專論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之理。
  3. 經絡根結理論
    經絡學說中,「根」指四肢末端井穴,「結」為頭胸腹部的經氣歸聚處。如《靈樞·根結》載:「太陽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。」針灸治療常取根部穴位以調動經氣,反映「治病求本」的思想。

四、辨證論治之根本原則

中醫診療強調「治病必求於本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此「本」即疾病的本質,如陰陽偏勝、邪正盛衰等。例如:

  • 外感熱病之「本」在於邪氣性質(風寒、風熱);
  • 內傷雜病之「本」多責之臟腑虛實(如肝陽上亢根於腎陰不足)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介賓提出「命門為水火之府,為陰陽之宅,為精氣之海,為死生之竇」,進一步深化「根本」於人體關鍵部位的詮釋。

綜觀之,「根本」於中醫理論中,既是抽象的自然規律,亦具體化於人體精氣、臟腑、經絡之中,為理解生命與疾病的核心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