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膈中

定義與源流
膈中為中醫古籍所載病名,屬「噎膈」範疇之一。《黃帝內經》將噎膈依病位深淺分為上膈、膈中、下膈三類,其中膈中主要指飲食入胃後反逆嘔吐,並伴隨黏液(沃沫)排出的證候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指出:「脾脈……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,後沃沫」,說明此病與脾脈氣機失調相關;《靈樞·本臟》亦提及肝氣壅滯時:「肝大則逼胃迫咽,迫咽則苦膈中,且脅下痛」,揭示肝胃不和亦為致病機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氣逆:脾脈「微急」反映中焦運化失常,脾失健運則水穀不化,胃氣上逆而致食入反出,濕濁內停而生沃沫。
  2. 肝鬱犯胃: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胃氣不降,咽喉與胸膈受阻,出現脅痛、吞嚥不暢等症。
  3. 痰瘀阻膈:長期氣滯可生痰瘀,結於膈間,阻礙氣機升降,加重嘔吐與黏液分泌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進食後立即嘔吐,吐出物夾雜清稀黏液(後沃沫)。
  • 兼症:脅下脹痛、胸膈痞滿、吞嚥梗阻感,舌苔多白滑或厚膩,脈象弦急或沉滑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脾虛濕盛型

    • 治則:健脾化濕、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六君子湯加減,酌加生薑、旋覆花以降逆止嘔。
  2. 肝胃不和型

    • 治則:疏肝和胃、理氣解鬱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湯,佐以代赭石鎮逆。
  3. 痰瘀互結型

    • 治則:化痰逐瘀、開膈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啟膈散加丹參、桃仁等活血之品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釋:「膈中者,中焦不利,氣塞於內,食不得下」,強調中焦氣機窒塞為核心病機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則將此症歸於「反胃」範疇,認為與陽虛不運有關,可參酌溫陽方藥如丁香透膈散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膈中」症狀近似現代醫學的胃食管反流病(GERD)、賁門失弛緩症或食道狹窄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更重視整體氣化功能失調,非僅局部病變。

附:相關名詞

  • 噎膈:泛指飲食噎塞難下、膈拒不通的病症,涵蓋範圍廣於膈中。
  • 上膈/下膈:依病位區分,上膈多屬咽喉至胸膈段病變,下膈則涉及胃脘以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