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膈噎

膈噎,又稱噎膈,為中醫病名,指飲食難以下咽或食入即吐之症。龔信於《古今醫鑑》中提及:「膈噎者,謂五膈、五噎也。」意指此症可細分為五類膈證與五類噎證,多因情志內傷、臟腑失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《古今醫徹》指出:「此恙多由憂愁思慮,傷於心脾,血液不生,日漸煎熬,肝火彌熾,腎水益枯,五臟之陰既竭,六腑之陽安得獨足。」說明膈噎之成,與情志鬱結密切相關。憂思過度則損傷心脾,致使氣血生化不足;肝鬱化火,進一步耗傷陰液,腎水虧虛,五臟陰精枯竭,上焦失潤,咽喉、吸門(食道上端)乾槁,遂成噎膈。

《醫學原理·噎膈反胃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原其所由,盡因五味、七情傷損脾肺,不能輸布水穀精微之氣,以致精血不生,無以滋榮上焦。」指出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與七情過極(如憂思悲怒)損傷脾肺,使水穀精微無法正常輸布,精血虧虛,上焦失養,咽喉乾澀,故飲食難入,僅能進流質。

證候特點
膈噎主要表現為吞嚥困難,初起偶發,漸至固著,甚則食入即吐,或僅能飲水。上焦乾槁者為「噎」,下焦閉阻者為「膈」,二者常相互影響。患者多伴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口乾舌燥等陰血虧虛之象,或見胸膈痞滿、噯氣頻作等氣機鬱滯之徵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膈噎,以「滋陰降火、養血生津」為本,兼調氣機。因陰虛火旺者,宜養陰清熱,如沙參麥冬湯加減;因氣鬱痰阻者,需理氣化痰,如啟膈散之類;若久病及腎,陰陽兩虛,則需溫腎填精,配合健脾益氣之法。

古籍參證
此症與「噎膈」互通,可參閱相關條目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李中梓等亦有論述,強調調暢情志、顧護脾胃為防治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