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膈消
膈消,又稱鬲消或上消,為中醫消渴病之一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氣厥論》云:「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」意指心肺熱盛,上灼肺津,致胸膈以上津液耗傷,發為消渴之症。
病因病機
膈消主要與心肺熱盛相關,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心火亢盛:心主火,若情志化火或過食辛熱,心火熾盛,上炎於肺,耗傷肺陰。
- 肺燥津傷: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。心火移熱於肺,肺失濡潤,津液不能上承,故見口乾煩渴。
- 上焦燥熱:熱邪鬱於胸膈,津液輸布受阻,形成「上消」之證,以多飲為主症。
臨床表現
膈消典型症狀為:
- 口渴引飲:飲水量多,但渴不解,甚者飲一溲一(飲水即排尿)。
- 口舌乾燥:唇焦舌燥,咽喉如火燎。
- 心煩尿赤:因心火下移小腸,小便短赤,兼見心煩失眠。
- 舌脈特徵:舌紅少津,苔薄黃或裂紋,脈洪數或細數。
鑑別診斷
膈消屬消渴病之上消範疇,需與以下證型區分:
- 中消(胃熱):以多食易飢、形瘦便乾為主,病位在脾胃。
- 下消(腎虛):以小便頻多、腰膝酸軟為主,病位在腎。
治法與方藥
膈消治療以清熱潤肺、生津止渴為原則,經典方劑包括:
- 消渴方(《丹溪心法》):黃連、天花粉、生地汁、藕汁,清心火、滋肺陰。
- 白虎加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參,清肺胃熱、益氣生津。
- 玉液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生山藥、生黃耆、知母、葛根,益氣養陰、升津止渴。
古籍論述
《素問集註》釋「鬲消」為「鬲上之津液耗竭」,強調上焦熱盛致津枯;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上消屬肺,飲水多而小便如常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、李東垣等,皆從心肺熱鬱論治,並重視益氣生津之法。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認為,膈消與現代醫學之糖尿病前期或尿崩症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辨證仍以「熱傷肺津」為核心,治療時需結合脈證,酌加養陰清熱之品,如麥冬、沙參、石斛等。
此症雖以熱證為多,然久病可及氣陰,臨證須分虛實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