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膈痛

定義與範疇
膈痛為中醫證名,指胸膈部位疼痛不適之症,其病位橫貫胸膈,與「心痛」有別。《證治要訣》明言:「膈痛則痛橫滿胸,比之心痛為輕。」然部分醫家如《醫宗必讀》則將膈痛歸於胸痛範疇,而《羅氏會約醫鏡》更直指「脅痛即膈痛」,顯示其與脅痛、胸痛證候時有交疊,臨床須細辨病機。

病因病機
膈痛多因外感內傷所致,主要病機如下:

  1. 積冷痰氣:寒邪凝滯或痰飲內停,阻遏胸膈氣機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載:「膈痛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。」寒性收引,痰性黏滯,二者皆可致經絡不通而發痛。
  2.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於脅膈,可牽引脅肋脹痛,甚則氣滯血瘀,疼痛加劇。
  3. 瘀血阻絡:久病入絡或外傷所致,血行不暢,瘀阻膈間,痛如針刺,位置固定。

辨證論治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,經典方藥如下:

  • 積冷痰氣型:宜溫散寒邪、化痰行氣,選方如《證治準繩》推薦之五膈寬中散(含青皮、丁香、厚朴等),或四七湯(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紫蘇葉)加木香、肉桂以增強溫通之效。若痰涎壅盛,可合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佐枳實破氣消痰,兼投半硫丸(半夏、硫黃)溫陽化痰。
  • 肝鬱氣滯型:當疏肝解鬱,方如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等)加減,脅痛明顯者可參照脅痛治法,酌加川楝子、延胡索理氣止痛。
  • 瘀血阻絡型:治以活血化瘀,選血府逐瘀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等)或膈下逐瘀湯,配合三七、鬱金等化瘀通絡。

相關鑑別
膈痛須與下列證候區分:

  • 心痛:痛處多局限於心前區,常伴心悸、氣短,病位較深。
  • 胃脘痛:疼痛位於中脘,多與飲食相關,常伴噯氣、泛酸。
  • 脅痛:痛在側肋,屬肝膽經所主,多因情志或濕熱引發。

古籍選錄
《醫宗必讀》以膈痛屬胸痛之一端,而《證治要訣》強調其病勢較心痛為輕,反映歷代醫家對其病位輕重見解不一。臨證時當結合四診,細審病機,方能準確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