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膈痰

定義與病機
膈痰為中醫病證名,屬痰證範疇,指痰濁與氣機鬱滯相互搏結,停聚於胸膈之上所形成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脾失健運為關鍵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聚,則津液停滯為痰;肺失宣降或肝氣鬱結,進一步阻礙氣機,使痰濁上逆,凝滯於膈間,久而化為「痰結實」。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述:「氣不升降,津液否澀,水飲之氣聚於膈上」,終致痰氣膠結,發為諸症。

臨床表現
膈痰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胸膈痞滿:痰阻氣機,患者自覺胸膈部脹悶不舒,甚則如有物堵塞。
  2. 短氣喘息:痰濁壅滯,肺氣宣降失常,呼吸淺促,動則加劇。
  3. 眩暈嘔惡:痰濁上蒙清竅,則頭目昏眩;痰氣犯胃,胃失和降,則噁心欲吐,甚則嘔吐痰涎。
  4. 臥位不適:平臥時痰濁更易上逆,故患者常難以安臥,需倚坐緩解。

辨證分型
根據痰氣互結的偏重,膈痰可細分為:

  1. 痰濕偏盛:痰多色白質黏,胸悶納呆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2. 氣滯為主:胸脅脹痛,噯氣頻作,症狀隨情緒波動加重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  3. 痰熱內擾:痰黃稠黏,心煩口苦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原則
以「降氣滌痰」為核心治法,根據證型配伍:

  1. 基礎方藥:可選《聖濟總錄》之滌痰湯加減,或《濟生方》導痰湯,以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枳實等化痰理氣。
  2. 隨證加減
    • 痰濕重者,加蒼朮、厚朴以燥濕健脾;
    • 氣滯明顯者,配伍香附、蘇梗以疏肝解鬱;
    • 痰熱者,佐以黃芩、瓜蔞清熱化痰。
  3. 針灸療法:取膻中、中脘、豐隆、內關等穴,調暢氣機、化痰通絡。

古籍論述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膈痰與「氣道奔迫」相關,指出其病位在膈上,屬痰飲與氣機交互為患;《丹溪心法》則提出「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」之說,認為久病膈痰可兼見血瘀,治療需痰瘀並治。

相關概念辨析
膈痰與「痰結實」證候相似,後者泛指痰濁凝結成實之廣義病機,而膈痰特指病位在胸膈、以氣逆痰阻為特徵的具體證型。此外,需與「梅核氣」(痰氣交阻於咽喉)鑑別,後者以咽中異物感為主,無明顯胸膈痞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