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膈氣

膈氣,又稱鬲氣,為中醫病名,屬噎膈範疇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載:「人之胸膈,升降出入,無所滯礙,命曰平人。若寒溫失節,憂恚不時,飲食乖宜,思慮不已,則陰陽拒隔,胸脘痞塞,故名膈氣。」此病名既概括噎膈之主證,亦揭示其核心病機,即氣機阻滯、升降失常所致之胸膈痞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膈氣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情志失調:憂思恚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致氣機壅滯胸膈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辛辣,或嗜酒無度,損傷脾胃,痰濕內生,阻遏氣機。
  3. 外邪侵襲:寒溫失宜,外邪內犯,陽氣受遏,胸膈氣化不利。
  4. 久病體虛:勞倦內傷或久病耗氣,中焦虛弱,運化無權,氣血瘀阻成膈。

其病機關鍵在於氣、痰、瘀互結,阻於食道、胸膈之間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發為噎塞痞滿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膈氣主證為胸膈痞悶、吞咽梗阻,甚則食入即吐,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氣滯證:胸脅脹痛,噯氣頻作,情志不舒時加重。
  • 痰阻證:喉間痰阻,嘔吐痰涎,舌苔厚膩。
  • 血瘀證:胸痛如刺,飲食難下,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。
  • 虛損證:形體消瘦,神疲氣短,脈細弱,多見於久病者。

證型辨治

中醫治療膈氣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肝胃氣滯

    • 治法:疏肝和胃,理氣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加減。
  2. 痰氣交阻

    • 治法:化痰散結,開鬱暢膈。
    • 方藥:半夏厚朴湯或啟膈散加減。
  3. 瘀血內結
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開膈。
    • 方藥:通幽湯或血府逐瘀湯化裁。
  4. 氣陰兩虛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陰,潤燥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沙參麥冬湯合四君子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膈氣多有闡發:
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噎膈之病,多由氣結、痰凝、血瘀而成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憂思傷脾,脾傷則氣結,氣結則津液不行,聚而為痰。」
  •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出:「治膈之法,調氣為先,繼以化痰行瘀,終需扶正固本。」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噎膈:泛指吞咽困難、飲食阻隔之病,涵蓋膈氣範疇,但病位更偏食道。
  • 鬲氣:與膈氣同義,強調氣機阻滯於膈(橫膈膜上下)之病機。
  • 反胃:以食後良久嘔吐為主,不同於膈氣之胸膈痞塞。

綜觀之,膈氣為中醫對胸膈氣機窒塞病症之統稱,其辨治需結合氣血津液之變,方能切中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