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內拒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膈內拒痛
膈內拒痛為中醫證名,指胸膈部位因邪氣結滯而出現疼痛拒按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原文記載:「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……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大陷胸湯主之。」此條文闡述太陽病誤用下法後,邪氣內陷,與正氣相搏於胸膈之間,形成痰熱互結或水熱互結之實證,導致胸膈疼痛劇烈,拒按不適。
病因病機
膈內拒痛多因外感病誤治,或內傷痰飲、熱邪壅滯所致。其核心病機為「邪結胸膈」,常見以下幾種情況:
- 誤下傷正:太陽病本應發汗解表,若誤用攻下之法,導致表邪內陷,與胸膈痰水相結,形成「結胸」之證。
- 痰熱互結:痰濁與熱邪膠著於胸膈,阻遏氣機,使胸中大氣(宗氣)不得宣通,氣血瘀滯而疼痛拒按。
- 水熱互結:邪熱與水飲搏結於胸膈,氣化失常,水飲停聚,進一步加重胸膈脹痛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胸膈疼痛拒按外,常伴隨以下症狀:
- 短氣躁煩:因邪阻胸膈,氣機不暢,呼吸受阻而短促,鬱熱擾神則煩躁不安。
- 胃中空虛感:誤下後胃氣受損,雖無實邪停滯,但胸膈邪結仍致脹滿不適。
- 脈象變化:初見浮數之表證脈,誤下後轉為沉遲或沉緊,反映邪氣內陷,氣血鬱滯。
治法與方藥
張仲景以大陷胸湯為主治方,其組成為大黃、芒硝、甘遂,功能瀉熱逐水、破結通腑,適用於水熱互結之實證。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進一步解釋:「膈內拒痛者,胸中大氣與痰火凝結之氣,互相撐脹而作痛,按之則其痛益甚,是以拒按也。」強調此證屬實邪壅盛,非通下不足以祛其結滯。
鑒別診斷
膈內拒痛需與其他胸膈疼痛證候區分:
- 胸痹:多因心陽不振、痰瘀阻絡所致,疼痛多牽涉心前區,伴胸悶心悸,治以瓜蔞薤白類方通陽宣痹。
- 肝氣鬱結:脅肋脹痛為主,情緒波動加重,脈弦,治宜疏肝解鬱,如柴胡疏肝散。
總結
膈內拒痛屬中醫「結胸」範疇,以邪實結滯為病機關鍵,臨床需辨明痰、熱、水之偏盛,選用相應方藥以通降瀉實。此證體現中醫「不通則痛」及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