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蟲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膈蟲病

膈蟲病為中醫古籍所載「九蟲」之一,又稱「弱蟲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九蟲病諸候》,其文曰:「弱蟲又名膈蟲。」意指此蟲寄生人體,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甚或上擾胸膈,導致氣機不暢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膈蟲之生,多因飲食不潔、脾胃虛弱,或濕熱內蘊,蟲體乘虛而入。蟲居腸胃,耗傷氣血,阻滯中焦,致使升降失常。若蟲體上竄膈間,可引發胸悶、噯氣、嘔逆等症;若下擾腸道,則見腹痛、泄瀉或便秘。

臨床表現

膈蟲病患者常見以下證候:

  1. 胸膈不適:蟲擾上焦,可見胸膈痞滿,時有噎塞感,或伴噯氣、泛酸。
  2. 脾胃失調:蟲積中焦,導致脘腹脹痛、食欲不振,甚或消瘦乏力。
  3. 氣血虧虛:蟲久耗血,可見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,或兼見心悸、眩暈。

辨證要點

此病須與其他蟲病(如蛔蟲、蟯蟲)及脾胃虛弱證相鑒別。膈蟲病特徵在於蟲體偏居膈間或中焦,症狀多與氣機升降失常相關,且常伴隨氣滯、濕熱或虛損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治法以「殺蟲驅邪」為主,輔以調理脾胃、行氣化濕。常用方藥如:

  • 烏梅丸:寒熱並調,安膈殺蟲。
  • 化蟲丸:專攻腸蟲,兼顧脾胃。
  • 六君子湯加減:蟲去後調補脾氣,防其復發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千金要方》亦提及「九蟲」致病,強調「蟲因濕熱而生」,治法需結合清熱、燥濕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膈蟲與情志失調相關,如憂思傷脾,可加劇蟲病發展。

此病雖屬古代分類,然其理法對現代中醫辨治寄生蟲病及功能性子宮出血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