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中
在中醫理論中,「隔中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,原文記載:「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。」此處「隔中」意指氣機阻塞不通,尤指心氣鬱滯的病理狀態。以下從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相關理論進一步闡述。
病因病機
「隔中」的成因與臟腑氣機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肝與心的相互作用。根據《素問》所述,肝寒上逆於心,導致心陽受遏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「隔中」。此處「隔」為阻隔之意,「中」則指中焦或心胸部,引申為氣血通路受阻。
從五行生剋分析,肝屬木,心屬火,木本生火,然若肝氣過寒(如陽虛寒凝),反致心火受抑,形成「母病及子」的病理傳變。此類寒邪內擾,不僅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,亦可能擾及心神,故原文提及「狂」的表現,即精神躁動不安。
臨床表現
「隔中」的典型症狀包括:
- 心胸憋悶:因心氣不通,患者自覺胸中窒塞,甚則疼痛。
- 精神異常:如《素問》所言「狂」,或現煩躁、失眠等心神不寧之症。
- 氣逆不降:可伴隨噯氣、嘔吐等胃氣上逆之象,因中焦氣機受阻,波及脾胃。
此證與「胸痹」「鬱證」有部分相似,但「隔中」更強調肝寒犯心的特殊病機,且多見於陽虛體質或寒邪內侵者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與「膈」的關聯:古醫籍中「隔」與「膈」常互通,指橫膈膜或胸膈部位。若氣滯血瘀於此,可影響心肺功能,亦與「膈消」「膈痛」等證相關。
- 治療思路:歷代醫家對此類病機,多從溫通入手,如《傷寒論》之「通脈四逆湯」或後世「吳茱萸湯」加減,以散肝寒、通心陽。
綜上,「隔中」為中醫古籍中描述氣機閉阻的重要概念,其病位雖偏重心胸,實與肝臟寒凝密切相關,體現了臟腑相關理論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