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紙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紙灸
隔紙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主要透過隔墊物施灸以調和氣血、溫通經絡。此法最早記載於《普濟方》,用於治療久咳、咯膿血等肺系頑疾,其操作結合艾灸與藥性,兼具溫補與清透之效。
操作方法
- 備紙與浸藥:取白表紙數層摺疊,浸於涼水中濕潤,亦可於紙上沾雄黃末,以增強解毒化痰之效。
- 置艾施灸:將艾炷置於濕紙上點燃,放置於舌面正中(或對應穴位),藉紙之緩衝避免燙傷,同時引藥氣入經。
- 隔煙導引:助手以銅匙輕抵患者上齶,阻隔艾煙直衝咽喉,令患者自然呼吸,使艾熱與藥力徐徐滲透。
- 灸後調理:灸畢食蒸餅一小塊以固護胃氣,再飲秫米粥滋養中焦,助藥力運化。
作用原理
- 紙媒介質:濕紙性涼,能緩艾火燥烈之性,防灼傷黏膜,兼引熱力深透。
- 雄黃配伍:雄黃辛溫解毒,與艾灸相合,可化痰涎、通瘀滯,尤適痰熱膠結之症。
- 經絡效應:舌為心之苗,又通脾腎,灸此處可調心火、醒脾陽,並激發任督二脈之氣。
臨床應用
傳統多用於:
- 肺癰久咳:痰瘀互結者,借灸熱化膿排瘀。
- 虛寒喘嗽:溫補肺脾之陽,化飲止咳。
- 口舌生瘡:引火歸元,治上熱下寒之證。
此灸法體現中醫「火鬱發之」之理,以隔物緩攻,兼顧攻邪與護正,為古代醫家對灸療精妙運用之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