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鹽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鹽灸
隔鹽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最早記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此法以炒製過之細淨食鹽為介質,填敷於臍部(神闕穴),再置艾炷施灸。若患者臍孔平坦或凸起,可先以濕麵條圍繞臍周,形成凹槽後再填入食鹽,以確保艾熱有效滲透。
作用機理
神闕穴屬任脈,為先天之氣所存之處,與五臟六腑相通。鹽性鹹寒,炒製後轉為溫性,能引火歸元,兼有軟堅散結之效。艾炷燃燒所生之熱力透過食鹽傳導,可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,並激發人體陽氣。隔鹽灸結合二者特性,具有回陽固脫、溫補下元之效,尤擅調理下焦虛寒之證。
臨床應用
- 中風脫證:症見突然昏仆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者,隔鹽灸能急固元陽,挽救虛脫。
- 虛寒腹痛:因脾胃陽虛或寒邪內侵所致之冷痛、喜按喜溫者,可溫中散寒,緩解疼痛。
- 霍亂吐瀉(非傳染性霍亂):針對寒濕困脾引起的劇烈嘔吐腹瀉,有溫中止瀉之功。
- 下元虛冷:如遺精、滑泄、婦女帶下清稀等腎陽不足之證,可培補命門之火。
操作要點
- 食鹽需炒至微黃,去除雜質,鋪於臍部厚度約0.3~0.5公分,略高於臍孔。
- 艾炷宜選大艾炷,每壯燃盡後換新,施灸壯數依病情輕重而定,通常3~7壯,甚或更多。
- 灸至患者自覺腹內溫熱感透達深部,或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。
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寒者熱之」,隔鹽灸正是以溫熱之法療治陰寒之疾。神闕穴為「先天之本」所在,鹽艾協同作用可激發經氣,調和陰陽,符合中醫「從陰引陽」之治療原則。此法亦體現「藥灸同治」思想,食鹽兼具藥物與介質雙重角色,增強灸療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