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物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隔物灸

隔物灸,又稱間接灸,屬中醫灸法之一。其特點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特定藥物或材料,藉此調和藥性、溫通經絡,並減緩直接灸對皮膚的刺激。此法結合艾灸的溫熱作用與隔墊物的藥性,臨床應用廣泛,可針對不同證候選用相應材料,以增強療效。

常用隔物灸種類

  1. 隔薑灸

    • 材料:新鮮薑片,刺數孔。
    • 功效:薑性辛溫,能散寒解表、溫中止嘔。適用於風寒感冒、虛寒腹痛、嘔吐泄瀉等證。
    • 操作:將艾炷置於薑片上點燃,熱力透過薑片滲透穴位。
  2. 隔蒜灸

    • 材料:獨頭蒜或蒜片。
    • 功效:蒜有解毒殺蟲、消腫散結之效。多用於癰疽瘡瘍、肺癆(肺結核)及瘰癧(淋巴結結核)。
    • 操作:艾炷燃於蒜片上,灸至局部紅暈為度。
  3. 隔鹽灸

    • 材料:純淨青鹽,填敷臍部(神闕穴)。
    • 功效:鹽味鹹入腎,能回陽救逆、溫補下焦。主治中風脫證、四肢厥冷、腹痛泄痢等虛寒重症。
    • 操作:以艾炷直接灸於鹽層上,適用於臍灸。
  4. 隔附子灸

    • 材料:附子餅(附子末混酒製成)。
    • 功效:附子大熱,助陽補火、散寒止痛。用於命門火衰、陽痿早洩、宮寒不孕等腎陽虛證。
  5. 隔藥餅灸

    • 材料:依證配伍中藥粉(如肉桂、丁香等),以黃酒調製成餅。
    • 功效:隨藥方而異,可溫經活血或化痰祛濕。

作用機理

隔物灸結合「艾熱」與「藥性」,透過經絡傳導,達到以下效果:

  • 溫通經脈:艾火熱力推動氣血,化解寒濕瘀滯。
  • 藥效滲透:隔墊物所含藥性隨熱力滲入腧穴,強化局部或全身調節。
  • 保護皮膚:間接傳熱避免直接灼傷,尤適於體弱或敏感者。

臨床應用

隔物灸廣泛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如:

  • 內科:虛寒性胃痛、慢性泄瀉、哮喘。
  • 外科:瘡瘍初起、癰腫未潰。
  • 婦科:痛經、不孕(屬寒凝胞宮者)。
  • 其他:風濕痹痛、頑固性面癱等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辨證施灸」思想,透過材料與穴位的搭配,靈活調理陰陽氣血。歷代醫籍如《千金要方》《醫宗金鑑》均有記載,為傳統外治法之重要組成。